《禅者的初心》

“二元的同一性:非二,非一。”

“‘不做’的本身就是一种‘做’。”

“大心”:包含一切的心。
“小心”:与外物连接的心。

“所谓‘清净’,不是指擦拭某样东西,使其从不干净变回干净。所谓‘清净’。指的只是让事物‘如其所如’。”

“在小乘佛教里,修行分为四类:最好的一种修行,是没有快乐的感觉的(包括精神上的快乐)。修行的人只管修行。忘掉了肉体与心灵的感觉,也忘掉了自身的存在,这是第四个阶段的修行,也是最高的层次。次一等的是在修行时,感到一点点肉体的快乐,而你之所以修行,也是为了这种快乐。再等而下之的层次是,在修行时,会同时感到精神与肉体的快乐。最下一个层次则是修行时,既无思想,也没有好奇心。这四个层次也适用于我们大乘佛教的修行,而最好的层次是只管修行,不求其他。”

“道远禅师说过:‘研究佛法是为了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是为了忘掉自己。’”

“道元禅师说过:如果你对某人说什么而他不赞同,不要尝试从知性上说服他。不要跟他争辩,只要听他的反对意见,让他自己发现自己错在哪里。”

“事实上,每一件事物的自性无非就是变化本身,这也就是万物共有的自性。每一种存在的东西本身并无单独、分离的自性可言。这种教法,即称为‘涅槃之教’。”

“大多数来我们这里禅修的人都相信,人应该顺乎自然,但他们队自然的了解,却是我们所谓的‘外道自然’。外道自然认为,所谓的‘自然’,应该就是不讲形式,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何谓‘外道’?就是当你把一切视为实有,以为它们具有实体性和不变性,那你就不是佛弟子。就此而言,大部分人都不是佛弟子。”

“我说的‘无’不是指虚无,这‘无’是某种东西,是某种随时准备好披上特定形相的东西,而再其活动中具有某些规则、理论或是真理。这样的‘无’就是佛性,就是佛本身。当这样的存在被人格化时,我们称之为‘佛’;把它理解为终极真理时,我们称之为‘法’;当我们接受这个真理,并把自己视为佛的一部分来形事时,我们称自己为‘僧’。尽管有三种佛相,但他们是同一个存在,无色无相,随时准备好要披上特殊的色相。”

“所谓的‘开悟’,意思是相信‘无’,相信有某种东西是无色、无相,而又随时准备好要披上色和相的。”

“行、立、坐、卧是佛教的四种基本活动或行为方式。”

“任何事情都是佛的活动,因此,不管你做任何事活任何事都不做,佛自在其中。”

《夺冠》

陪女儿去电影二刷的电影。

个人主义代替集体主义。

《中国女排》改名《夺冠》
袁伟民没有名字,只有“教练”的称呼。
陈和忠没有名字,只有“陪练教练”的称呼。

白浪饰演了年轻时的郎平。
女排运动员饰演了她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