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内容
第二篇《小学篇》和第三篇《初中篇》都是数学题目解析
计算能力从小学到初中其实分为两个阶段:小学阶段是培养对数的计算能力,初中阶段则是对式的计算能力。换句话说,从小学到初中,是具体的“数”的计算能力往抽象的“式”的计算能力过渡的一个过程。
其实,通过行为与心理学的对照,我知道了,傲慢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傲慢的人,有些人看心存傲慢之人会不顺眼,于是加以批评、指责,但这种做法其实不一定妥善。世界上有太多的评判和比较,有很多的挫折,让我们感到难受,这时总需要有一种方式让自己好受些。而傲慢,就是通过高人一等的心态,让自己感觉好些。如果有人通过批评、打击别人,把他们内心的屏障去掉,让其很痛苦,他们可能会去别的地方寻找一种心理平衡,证明自己还是比别人强的,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重新建立内心的屏障。
总结初中的学习历程,我觉得有一些方法是普遍适用的:
一是暂时放下外在的评判,以兴趣为先导;
二是用优势学科带动劣势学科;
三是集中精力逐个学科突破。
这些也是我对当今学生的建议。师姐对我说:“无数世界,就如同无数宝珠,每一颗都在其他的宝珠上映出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小相含,‘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人的心也能如此,无限自由和宽广。”
我问师姐:“为什么我害怕接触人群?他们说话,就仿佛在说我;他们笑,就仿佛在笑我;乃至他们哭,也仿佛因为我。哪怕是帮助别人,我也怕自己做不好,很尴尬,很胆怯。”
师姐说:“看来你还是想自己想太多啦,去做就好了。正
所谓无我,把自己放下就好了。”
我说:“可我是想帮助别人,怎么会是在想自己呢?”
师姐说:“你怕帮不了别人,怕别人的不理解,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达不到对自己的期许和标准,这也是在想自己呀。”
我说:“那我应该怎么做?”
师姐说:“多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多宽容自己。”
我说:“宽容自己,不是在纵容自己的错误吗?”
师姐说:“太关注自己的对错,一样是执着,希望自己能做得很完美。但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真实的面貌,那么你也不会愿意去了解和包容别人。真正的爱,是去体察、了解对方,忘掉自己,这样你就能很快乐。”
有点像《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不过是有关职业的
定位 = 行业 × 企业 × 职位
职场这个游戏呢,它也有三种属性:能力值、专业值、资源值。
想都是间题,做才是答案。
怎么把一件事做出自己的价值感呢?
找回自己的控制感。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能量比才华更重要,做了比不做更重要。
能量回流和价值变现。胖子报以一个得意的鬼脸,“她在美国工作,是一家国际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三十多岁想生孩子,就去研读育儿书,这些书把养孩子这事讲得超级复杂,无限投人,她越看越不敢生。最后遇到一个身边的育儿专家,那个专家告诉她,“你不用太担心了,我做这个领域很多年,实话说,孩子只要达到这三个目标,就算很成功。’哪三个呢?”胖子竖起三根手指,“‘第一,身体健康,不得大病;第二,不要自杀;第三,生活能自理。只要达到这三个目标,你就是成功的母亲,你的孩子就是对社会有益的人。未来的路,你管不了,也管不着。’这个姐姐一下释然了,虽然据她自己说,带娃的路上一路屁滚尿流,但是她现在有三个孩子,健康快乐。”
什么拯救过你,就用它去拯救这个世界。
人生也有三个要素,真我、挑战和平衡。真我就是真实地做自己,挑战意味着找到自己想要争取、精进的东西,平衡则意味着持续保持自我、家庭、社会的平衡。
所谓专业,本质其实是“信息差”,冲一杯速溶咖啡其实没什么专业可言。但一杯好咖啡,从产地、选豆到烘焙程度、碾磨的粗细度、方法,再到不同的水温、萃取的方式、杯子的温度,甚至到不同的饮用场合,都有微妙的区别,这些信息差累积起来,就是专业咖啡师和冲杯速溶咖啡的区别。如果为了提神,的确没啥区别;如果为了体验,这里就有很多的专业知识。专业壁垒不取决于我干了多久,而是我钻研得有多深。如果一个人每天冲速溶咖啡,即使冲十年,也并不一定就有专业壁垒。
你的收入不由你的能力决定,而是由愿意最低价出售自己能力的人决定。
30+ 的六条新出路
- 专业线:成为领域内专家
- 管理线:在组织中成为管理者
- 转型线:带着积累去新的行业、岗位,进体制(做公务员、考事业编)
- 平衡线:先以家庭为重心,度过经济压力期再找机会
- 自由职业线:以自己的热爱为抓手,创造自己的职业
- 创业线: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
人出来混总得吃点儿苦,不吃成长的苦,就吃憋屈的苦。
所有职业的本质,都是通过替别人解决问题来获利。而自由职业只有一个人,是需要通过自己的优势,替别人解决问题。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自己的优势,一个是别人的需求。定位,就是要找到这两者,然后在悦己和悦人之间,找到平衡。
超级个体 = 独特优势 × 小众需求
项目管理里有一个1-10-100定律。事情计划只需要 1 的成本,事中改进就需要 10 的成本,而事后再修正,就需要 100 的成本。
当一个人知道了为何,他就能承受一切如何。
我们不害怕苦难,我们害怕苦得没有意义。我们不怕难,怕难得没有价值。
经典,关于重构最全面的书
书的最后有重构列表和坏味道与重构手法速查表
所谓重构(refactoring)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不改变代码外在行为的前提下,对代码做出修改,以改进程序的内部结构。
重构的关键在于运用大量微小且保持软件行的步骤,一步步达成大规模的修改。
重构与性能优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需要修改代码,并且两者都不会改变程序的整体功能。两者的差别在于其目的:重构是为了让代码“更容易理解,更易于修改”。这可能使程序运行得更快,也可能使程序运行得更慢。在性能优化时,我只关心让程序运行得更快,最终得到的代码有可能更难理解和维护,对此我有心理准备。
三次法则
Don Roberts 给了我一条准则:第一次做某件事时只管去做;第二次做类似的事会产生反感,但无论如何还是可以去做;第三次再做类似的事,你就应该重构。
正如老话说的:事不过三,三则重构。重构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我们开发更快,用更少的工作量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