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的数学:孩子怎么学,家长怎么教》

没什么内容

第二篇《小学篇》和第三篇《初中篇》都是数学题目解析

计算能力从小学到初中其实分为两个阶段:小学阶段是培养对数的计算能力,初中阶段则是对式的计算能力。换句话说,从小学到初中,是具体的“数”的计算能力往抽象的“式”的计算能力过渡的一个过程。

《人生每一步都算数》

其实,通过行为与心理学的对照,我知道了,傲慢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傲慢的人,有些人看心存傲慢之人会不顺眼,于是加以批评、指责,但这种做法其实不一定妥善。世界上有太多的评判和比较,有很多的挫折,让我们感到难受,这时总需要有一种方式让自己好受些。而傲慢,就是通过高人一等的心态,让自己感觉好些。如果有人通过批评、打击别人,把他们内心的屏障去掉,让其很痛苦,他们可能会去别的地方寻找一种心理平衡,证明自己还是比别人强的,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重新建立内心的屏障。

总结初中的学习历程,我觉得有一些方法是普遍适用的:
一是暂时放下外在的评判,以兴趣为先导;
二是用优势学科带动劣势学科;
三是集中精力逐个学科突破。
这些也是我对当今学生的建议。

师姐对我说:“无数世界,就如同无数宝珠,每一颗都在其他的宝珠上映出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小相含,‘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人的心也能如此,无限自由和宽广。”
我问师姐:“为什么我害怕接触人群?他们说话,就仿佛在说我;他们笑,就仿佛在笑我;乃至他们哭,也仿佛因为我。哪怕是帮助别人,我也怕自己做不好,很尴尬,很胆怯。”
师姐说:“看来你还是想自己想太多啦,去做就好了。正
所谓无我,把自己放下就好了。”
我说:“可我是想帮助别人,怎么会是在想自己呢?”
师姐说:“你怕帮不了别人,怕别人的不理解,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达不到对自己的期许和标准,这也是在想自己呀。”
我说:“那我应该怎么做?”
师姐说:“多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多宽容自己。”
我说:“宽容自己,不是在纵容自己的错误吗?”
师姐说:“太关注自己的对错,一样是执着,希望自己能做得很完美。但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真实的面貌,那么你也不会愿意去了解和包容别人。真正的爱,是去体察、了解对方,忘掉自己,这样你就能很快乐。”

《跑步》

Kindle上看的书名叫《跑步大全》

能吸进的全部空气。(由于某种原因,很多初跑步的人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觉得他们不应该张开口。)

虽然心搏率每个人与每个人不同,但是你的最高心搏率大约为每分钟 220 次减去你的年龄数。如果你是 40 岁,大约为 180 次,如果你是 30 岁,大约为 190 次,依此类推。对大多数人来说,锻炼时的心搏率应该是静止时的心搏率加上静止时的心搏率与最大心搏率的差额的 75% 。

第一点原则:使跑步成为一种终身活动。
第二点原则:不要急于求成。
第三点原则:时难时易。
第四点原则:每周跑的里数要徐徐增加,以便使你的身体有充分时间来适应。

《不上班咖啡馆》

有点像《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不过是有关职业的

定位 = 行业 × 企业 × 职位

职场这个游戏呢,它也有三种属性:能力值、专业值、资源值。

想都是间题,做才是答案。

怎么把一件事做出自己的价值感呢?
找回自己的控制感。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能量比才华更重要,做了比不做更重要。
能量回流和价值变现。

胖子报以一个得意的鬼脸,“她在美国工作,是一家国际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三十多岁想生孩子,就去研读育儿书,这些书把养孩子这事讲得超级复杂,无限投人,她越看越不敢生。最后遇到一个身边的育儿专家,那个专家告诉她,“你不用太担心了,我做这个领域很多年,实话说,孩子只要达到这三个目标,就算很成功。’哪三个呢?”胖子竖起三根手指,“‘第一,身体健康,不得大病;第二,不要自杀;第三,生活能自理。只要达到这三个目标,你就是成功的母亲,你的孩子就是对社会有益的人。未来的路,你管不了,也管不着。’这个姐姐一下释然了,虽然据她自己说,带娃的路上一路屁滚尿流,但是她现在有三个孩子,健康快乐。”

什么拯救过你,就用它去拯救这个世界。

人生也有三个要素,真我、挑战和平衡。真我就是真实地做自己,挑战意味着找到自己想要争取、精进的东西,平衡则意味着持续保持自我、家庭、社会的平衡。

所谓专业,本质其实是“信息差”,冲一杯速溶咖啡其实没什么专业可言。但一杯好咖啡,从产地、选豆到烘焙程度、碾磨的粗细度、方法,再到不同的水温、萃取的方式、杯子的温度,甚至到不同的饮用场合,都有微妙的区别,这些信息差累积起来,就是专业咖啡师和冲杯速溶咖啡的区别。如果为了提神,的确没啥区别;如果为了体验,这里就有很多的专业知识。专业壁垒不取决于我干了多久,而是我钻研得有多深。如果一个人每天冲速溶咖啡,即使冲十年,也并不一定就有专业壁垒。

你的收入不由你的能力决定,而是由愿意最低价出售自己能力的人决定。

30+ 的六条新出路

  1. 专业线:成为领域内专家
  2. 管理线:在组织中成为管理者
  3. 转型线:带着积累去新的行业、岗位,进体制(做公务员、考事业编)
  4. 平衡线:先以家庭为重心,度过经济压力期再找机会
  5. 自由职业线:以自己的热爱为抓手,创造自己的职业
  6. 创业线: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

人出来混总得吃点儿苦,不吃成长的苦,就吃憋屈的苦。

所有职业的本质,都是通过替别人解决问题来获利。而自由职业只有一个人,是需要通过自己的优势,替别人解决问题。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自己的优势,一个是别人的需求。定位,就是要找到这两者,然后在悦己和悦人之间,找到平衡。

超级个体 = 独特优势 × 小众需求

项目管理里有一个1-10-100定律。事情计划只需要 1 的成本,事中改进就需要 10 的成本,而事后再修正,就需要 100 的成本。

当一个人知道了为何,他就能承受一切如何。

我们不害怕苦难,我们害怕苦得没有意义。我们不怕难,怕难得没有价值。

《冷启动——如何通过网络效应实现用户病毒式增长》

网络效应

图3-1 冷启动理论框架各阶段示意图

梅特卡夫定律:兼容通信设备的系统价值与设备总数的平方成正比。

冷启动理论共包含5个主要阶段:

  1. 冷启动阶段
  2. 临界点阶段
  3. 加速发展阶段
  4. 触达天花板阶段
  5. 打造护城河阶段

《重构(第2版)》

经典,关于重构最全面的书

书的最后有重构列表和坏味道与重构手法速查表

所谓重构(refactoring)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不改变代码外在行为的前提下,对代码做出修改,以改进程序的内部结构。

重构的关键在于运用大量微小且保持软件行的步骤,一步步达成大规模的修改。

重构与性能优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需要修改代码,并且两者都不会改变程序的整体功能。两者的差别在于其目的:重构是为了让代码“更容易理解,更易于修改”。这可能使程序运行得更快,也可能使程序运行得更慢。在性能优化时,我只关心让程序运行得更快,最终得到的代码有可能更难理解和维护,对此我有心理准备。

三次法则
Don Roberts 给了我一条准则:第一次做某件事时只管去做;第二次做类似的事会产生反感,但无论如何还是可以去做;第三次再做类似的事,你就应该重构。
正如老话说的:事不过三,三则重构。

重构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我们开发更快,用更少的工作量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