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根基之一,在于亚伯拉罕·林肯提出的原则: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无法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
“艺术的目的是让我们和自身的情绪有所联系,或者激发出新的感受。”
“‘种化’(speciation):人类分化成不同的生物种姓,甚至直接成为不同的物种。”
“‘注意力商人’(attention merchant)的商业模式:靠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和娱乐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再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卖给广告主。”
“身份认同是由冲突和困境来定义的,而不是由共同之处来定义的。”
“世俗主义最重视的就是‘真相’(truth)。”
“世俗主义重视的另一项则是‘同情’(compassion)。”
“重视真相、重视同情、带出了世俗主义所看重的第三点:平等”(equality)。”
“最后一点,世俗主义重视责任(responsibility)”
“史蒂文·斯洛曼(Steven Solman)和菲利普·费恩巴赫(Philip Fernbach)研究得出的所谓‘知识错觉’(knowledge illusion)。每个人其实懂的知识很少,我们却以为自己懂的很多,原因就在于我们把存在于他人大脑中的知识也看成自己的了。”
“道德意图”(morality of intentions):“重要的是我的意图,而不是我的实际行动及其结果。”
“纳粹的政治宣传大师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可能是现代把这套媒体戏法耍得最有模有样的人,他用一句话就讲出了自己的诀窍:‘谎话说一次仍然是谎话,但说一千次,就成了事实。’”
“真相和权力,这两者虽然可以携手共度一小段时光,但迟早得分开。如果想要权力,到了某个阶段之后就得开始传播虚构的故事:如果要看清世界的真相,到了某个阶段之后就只能放弃对权力的追寻,因为你得承认某些真相(例如自己手中权力的来源),而真相可能会让盟友愤怒,让追随者伤心,让社会和谐受到破坏。”
怎样分辨现实与虚构?
“第一条黄金法则: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第二条黄金法则:如果觉得某些问题似乎对你特别重要,就该真正努力阅读相关的科学文献。”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viity)。”
“所谓人生的意义,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何功能;所谓为了没好的一生,就是达到了拥有那项功能的目的。”
“所有的故事都不完整。但如果只是要为自己打造一个行得通的身份认同,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我并不需要一个绝无盲点、毫无内部矛盾的完整故事,只要能符合两个条件就行。”
“第一,我在这个故事里至少要扮演某种角色。”
“第二,一个好的故事所讨论的范畴不一定要无穷无尽,但至少要能够延伸到超出我自己的视界。”
“事实上,如果以我们目前的科学知识来判断,全世界有史以来所有文化、宗教和部落的千千万万个故事,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全部只是人类的发明。如果你想问人生有何真正的意义、而对方是用一个故事来回答你,这个答案肯定是错的。故事细节如何并不会有所区别,任何故事,都一定是错的。原因在于,宇宙绝不是以故事的方式运作。”
“为什么大家回相信这些虚构的故事呢?”
“第一,我们的个人身份认同是以故事为基础的。”
“第二,除了个人身份认同,就连人类整体的机构体制都是建立在故事上的。”
“让人生有意义、让人有身份认同的故事,虽然都是虚构的,但人类还是得相信这些故事。那么,怎样才能让人感觉故事是真的呢?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想要相信故事的原因,现在我们得讨论一下让人相信故事的方法。早在几千年前,祭司和巫师就已经找到了答案:靠各种仪式。‘仪式’是一种神奇的行为,能让抽象变得具体、虚构变得真实。”
“如果所谓的‘自由意志’是说‘自由地去做想做的事’,那么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但如果所谓的自由意志是说人类有‘选择欲望的自由’,那么答案是否定的,人类并没有自由意志。”
“不只是性欲望,所有的欲望、感受和想法都是如此。让我们以你脑中跳出的下一个想法为例。这个想法是从哪儿来的?是你自由地选择要想到这个想法,然后才想到的吗?当然不是。人类自我探索的过程是从简单的事开始的,然后越来越难。一开始,我们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外在的世界,比如没办法控制什么时候下雨。接着,比如我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血压。再后来,我们发现就连大脑也无法控制,比如我并没告诉神经元什么时候要发出信号。到头来我们就该认清,我们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甚至无法控制对欲望的反应。”
“根据佛教的说法,宇宙有三个基本现实:一切事物都会不断改变(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的本质(诸法无我)没有什么能永远令人满意(诸漏皆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