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或者一项政策,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competing truth)。
力量即正义。————乔治六世
每个人都有意图,沟通者自然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
为简便起见,我们可以考虑三类沟通者:
倡导者(advocate):用竞争性真相营造比较准确的现实印象,以实现建设性目标。
误传者(misinformer):无意中传播歪曲现实的竞争性真相。
误导者(misleader):故意用竞争性真相营造他们知道不正确的现实印象。伏尔泰说过:“一些真相既不适用于所有人,也不适用于所有时代。”
4 种竞争性真相
第一部分:片面真相。
第二部分:主观真相。
第三部分:人造真相。
第四部分:未知真相。竞争性真相的使用常常会引发道德问题。所以,为避免每章都要谈论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确定一个简单的经验规则:
如果受众和你对于你的主题具有相同的了解,他们是否认
为你做出了公正的描述?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做对了。
根据这条经验规则,我对沟通提出了三条道德标准:
1.它在事实上是正确的。
2.它是想取得受公众支持的建设性结果。
3.它不会使受众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乔治·奧威尔,《1984》
政客喜欢对于反对者的文字断章取义,以曲解反对者的立场,更好地反驳对方。这有时被称为“稻草人辩论术”:政客首先树立稻草人——对于对方观点的故意曲解——然后将其击倒。
故事是对变化过程的选择性连贯叙述,强调局面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故事作为沟通途径的真正价值:它们使复杂事物变得连贯而清晰。
杀人是被禁止的。所以,所有杀人犯都会受到惩罚,除非他们杀掉一堆人,最后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伏尔泰
如果你生活在某些社会,你可能会说出相反的观点。不管怎样,你可能会强烈反对另一种道德观点。这就是道德的问题:不管我们认为道德是心理适应结果、社会建构还是上帝制定的宇宙法则,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总是有一些人持有和我们完全不同的道德观念。对他们来说,他们的道德真理是合理的,正如我们的道德真理对我们来说是合理的。
20世纪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认为,确定公平原则的唯一公平途径就是戴上“无知之幕”: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男人或女人,黑人或白人,罪犯或狱卒,富人或穷人——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决定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服从的原则。“无知之幕”思想实验迫使我们想象身为不同角色的情况。正如戏剧导演理查德•艾尔(Richard Eyre)所说:“改变始于理解,而理解始于认同别人,即同理心。”
“道德是习惯的结果,”亚里士多德写道,“我们的所有道德都不是自然出现的••••••我们通过公正的行变得公正,通过温和的行为变得温和,通过勇敢的行变得勇敢。”换句话说,通过这些行为,我们可能会成为我们所扮演的角色。这件事不会立即发生,但是如果我们日复一日强迫自己做出合作或慷慨的表现,我们的习惯最终就会内化成道德真理。
温斯顿,丘吉尔认为:“成功是不丧失热情地从失败走向失败。”
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所说:“事物本无好坏之分,事物的好坏来自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