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科学定理也不占用任何空间,也没有能量,因此也只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完全科学的态度就是既不相信鬼,也不相信科学,这样你就安全了。然而这样一来,你就没有多少可以相信的了,但是唯有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
在这里,你有两种现实,一种是你当即感受到的艺术表象,另外一种是隐藏其中的科学道理,因为它们互不相融,所以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关联。
今天早上我谈过思想的层次结构——系统。现在我想谈谈如
何在这些层次结构当中找到自己的路———那就是逻辑。
在这里要提到两种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观察摩托车开始,然后得到普遍性的结论。比如说,如果摩托车在路上碰到坑洞,发动机就熄火了;然后又碰到了一次,发动机又熄了;然后再碰到一次,发动机仍然熄了;之后,行驶在平坦的路上,就没有熄火的情形,然后又碰到一次,发动机又熄火了。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合理地推断,发动机熄火是坑洞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归纳法,由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原则。
演绎法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比如说,通过了解摩托车的层次结构知识,修理人员知道喇叭是受电池的控制,所以一旦电池用完了,喇叭自然也就不会响了,这就是演绎法。要把间题有条理地写下来,起码要兼顾六个方面:
(1)问题是什么。
(2)假设问题的原因。
(3)证实每个假设的实验方法。
(4)预测实验的结果。
(5)观察实验的结果。
(6)由实验得出结论。一个实验并不会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被称为失败了,只有它的结果无法检验假设的真假时才会被称为失败了。
模仿帕金森定理写了另外一个定理:能够解释任何既有现象的理性假设有无穷个。
休谟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立足于经验,通过最严格的归纳和演绎去探寻世界的真正本质,就能得到某种结论。
经验主义的第一个问题和本体的性质有关。如果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那么给予这些感官信息的本体又是什么呢?
如果想要脱离感官感受到的信息去了解这个本体究竟是什么,你将会一无所获。
经验主义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假设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那么哪一个感官接收了因果关系的知识?换句话说,科学中的因果关系的经验基础是什么?
康德认力,现实的很多方面都不是通过感官直接认识的,他
把这些方面称力“先验”。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时间。你看不到时间,也听不到、闻不到、尝不到或者是接触不到时间,所以它并不存在于感官的世界当中。康德称时间为一种直觉,当人心接收外界的讯息时,时间必然已经存在于心中。在所有东方的宗教当中,梵文教义“tat tvam asi”被推崇备至,“彼即”,它宣称,你认为你所是的与你认为你所感的是不可分割的。完全认识到它们是一个整体,就是开悟。
逻辑就是把主客观分开,所以逻辑不是最高的智慧,想要消除这种因划分主客观所产生的幻觉,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许多修炼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禅”了。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斐德洛所做的笔记是这样写的:真正的大学并没有特定的地点,也没有校产;既不支付薪水,也不接受物质的报酬。真正的大学是心灵的世界,是多少世纪以来流传给我们的理性思想,它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建筑物之内。这种心灵的世界,许多世纪以来都是通过一群所谓的教授所传递的,而教授这个头衔并不是真正大学的一部分,大学的本质在于流传下来的理性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