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值得》

充满人生正能量的书

第37节《不求功成名就,只要能照亮某个角落就够了》写得太好了

从本质上米说,人就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这个道理,直古未变。

为了钱而工作,并不是可耻的事情,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我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

没必要把工作当作非常严肃的事情对待,这样你就能享受工作。

不要把自我价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带着“为身边的人路尽绵力” 的想法去工作,或许会更好。

过多的 “空闲”,有时会带来负面影响,“适当忙碌”的状态反而更好。

逃离的时候要巧妙地逃离。所谓善于逃离,就是尽量避免给别人添麻烦。
所谓“人去不留麻烦”,人与人之间,或许会在某时某刻结缘、重逢,所以要尽可能地交代清楚,尽量不给人添麻烦。

不要试图通过改变他人来获得快乐,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会快乐”或“怎么努力让自己在这里心情愉快地度过”,我觉得这才是应该考虑的关键。

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只要是别人给子的东西,自己就应该感谢对方”。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和别人相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出现大的问题。

总想着得失,那么就会觉得勉强自己,甚至产生心结。与其如此,还不如率性而为,跟随心的快定。

我会尽量抛弃“我才了不起”的想法,这样的话自己感到轻松,周围人也轻松。

如果感到不舒服或受伤,意识到 “这个人原来是这样”,那就改变与之相处的距离。

当你想到“自己这么努力,为什么没有得到回报”,也许对待别人就会变得苛刻。

不要忽视你面前的事情,这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己的工作也好,孩子也好,家务也好,不管怎样都不能让眼前的生活过得凌乱落魄。

所谓自信,是原本做不好的事一点点取得进步。

人生中精神饱满的时光非常有限,不要过多地停留在过去的阴影中。

和别人比较让自己陷入失落、嫉妒中,实在毫无意义,这只会消耗你的精力。

不要事事都想咬紧牙关挺过去,只要抱着 “今天这样做基本就可以了” 的态度,日复一日地坚持积累。

不完美也是可以的。

育儿过程,就是让自己越发优秀的成长过程。养育孩子,也是成长。

只要活着,人生总会有办法的。能吃跑,能睡好,有一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没问题。

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实践他人的人生,我们不需要追寻别人的脚步。

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生活。

由于过于害怕孤独,就会迎合别人,或者对别人妥协,从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没有必要和他人比较。

《沉默的大多数》

罗素在讨论伦理问题时曾经指出,人人都希求幸福。假如说,人得到自己希求的东西就是幸福,那就言之成理。倘若说因为某件事是幸福的,所以我们就希求它,那就是错误的。谁也不是因为吃是幸福的才饿的呀。幸福的来源,就是不计苦乐、不计利弊、自然存在的需要,这种需要的种类、分量,都不是可以任意指定的。当然,这是人在正常时的情形,被人哄到五迷三道、晕头转向的人不在此列。马尔库塞说西方社会有病,是说它把物质消费本身当成了需要,消费不是满足需求,而是满足起哄。

弗洛伊德对受唐狂有如下的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道: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

众所周知,有一种人,起码是在表面上,不喜欢快乐,而喜欢痛苦,不喜欢体面和尊严,喜欢奴役与屈辱,这就是受虐狂。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人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做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导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逆转过来了。

费孝通说,中国社会里有所谓“差序格局”,与已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在匹兹堡大学的老师许倬云教授曾说,中国人先把科学当做洪水猛兽,后把它当做呼风唤雨的巫术,直到现在,多数学习科学的人还把他看成宗教来顶礼拜膜,而他自己终于体会到,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

有一个形容缺德行为的顺口溜:打聋子骂哑巴扒绝户坟。打聋子缺德,是因为他不知你为何打他,也就不知该不该还手;骂哑巴缺德,是因为他还不了口;扒绝户坟缺德,是因为没有她的后人来找你算账。

十年前,我在美国,和我的老师讨论这个问题,他说:对一般人来说,有信仰比无信仰要好。

人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某种意志的产物。

长虫戴草帽,混充细高挑————老家人以为细高挑是种极美丽的身材,连长虫也来冒充。

外国文化是罪感文化,中国文化是耻感文化。

什么叫失收?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什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爭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已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
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 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 “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竞是胜利的么?我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获得受欢迎的信息有三种方法:其一,从真实中素取、筛选;其二,对现有的信息加以改造;其三,凭空捏造。第一种最困难。第三种最为便利,在这方面,学者有巨大的不利之处,那就是凭空捏造不如奸佞之徒。假定有君王专心要听好消息与其养学者,不如养一帮无耻小人。

我上大学时,老师教诲我们说,搞现代史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治史的原则,二是党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