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看的是小学生必读的版本,但是豆瓣上找不到
《童年-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
姜希颖 傅霞 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107-23557-3

你应该记住一件事儿,亲人打你,都是为了你好,只是要你接受教训!

“当官和上帝没关系,这是人世间的事儿。做高官的人——比方政府官员什么的,都是吃法律饭的。”
“什么是法律?”
“法律?法律就是人们引以为习惯的东西!”老人说到这里,目光犀利睿智的眼睛意味深长地眨着。“人们生活在一起,时间久了就达成了协议:哪类事儿应该怎样解决最好,这就是习惯,立下个规矩,就成了法律!这就好比小孩子玩游戏,事先得说好游戏的规则。那个规则就是法律。”
“那官员呢?”
“官员就是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专门破坏法律。”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就是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他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一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悲喜同源》

经常自问,家庭对我那种“放任”式的教育,为什么没有将我变成一个骄横跋扈、好吃懒做、任性无礼的人,而无论在我那个时代还是现时生活中却随处可见由于父母的放任骄纵而培育出的“熊孩子”?我姐姐作为旁观者,给了我她的答案:
父母(包括大娘),都是地地道道的正派人,不会耍心眼、跟风、窝里斗,不会两面派说一套做一套,更不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些看起来理所应当的做人原则,在现实中却是少见的。我们家庭的“和谐”也是百里挑一,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子女之间、主人与“仆人”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治,无论社会上多么“风雨交加”,内部都没有发生过剧烈冲突。加上母亲那份少见的爱心——她是我所了解的母亲当中最具爱心、最为无私、对子女最有培养意愿的母亲(我指的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说这话是因为我看到很多父母的“对孩子好”是带有个人目的的或强加于人的(父母认为某门知识对孩子好,孩子就必须学;父母认为这个对象好,孩子就必须嫁1娶;父母认为这个职业好,孩子就必须选;父母认为义务劳动光荣,孩子就必须干⋯⋯)。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或者养儿为防老,有求于孩子。而我们的父母当中没有哪一个、在任何时候对我们提出过“为他们做什么”的要求,一辈子都没有!
特别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那种少见的不以“老子”自居的宽容、开放的态度,这使你能在完全自由的空气下长大。作为一个淘气的男孩,从小到大没挨过几次打,甚至很少挨骂。而放眼那时的中国,在父母的巴掌拳头棍棒鞋底笤帚铁铲之下长大的孩子太多太多了。即便我们周围那些知识分子和干部家庭的孩子,有几个不是见父母如同耗子见了猫,甚至越是高级干部的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得越夙,我们家楼上隔三岔五就能听到一场哭爹叫娘的大战或骂战,有些孩子简直被当作家里的勤杂工。相比之下,父亲带着我们玩音乐玩戏曲,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仅是娱乐而已,那是他本人的兴趣、爱好与专业,正因如此这些“教育”不会造成心灵的痛苦和挣扎,无形之中对孩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家的另一特点是,没有说教。父母从来不会将你叫到跟前立正站好一通数落,就连坐着说教也没有过一分钟。父亲母亲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但从不将这些东西作为经验或资本“传授”给我们,绝不像很多老人那样,将自己的“光辉历史”在饭桌上说了一百遍还没完没了,像第一次一样滔滔不绝。更不会对我们谆谆教导,让我们应该怎样或必须怎样才能怎样⋯⋯

《蒙马特遗书》

邱妙津自杀于1995年,遗书中透露着强势的性格和悲伤的情感。

蒋勋在《生活十讲》里有提到过这本书

想激烈地做爱
想你把我啃碎
想你吃掉我理智的脑袋

很难向此间的作者说明:《蒙马特遗书》在台湾,几乎已是女同志人人必读的经典,甚至可能几个世代(至今二十年了)拉子圈的“圣经”。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蒋勋在《生活十讲》里推荐给青少年的书

在英国从1928到1960年被禁了30多年
在中国从1980年代到八十年代后期被禁了10多年

真正优秀的是实际上流行的东西。可流行一阵子就消失的并不是好东西。

凭我的经验,大多数女人往往都这样:她们要一个男人,但不要性,可她们又忍耐着,因为那是交易的一部分。更老派的女人干脆就毫无感知地躺着,任凭你一往直前。过后她们也不介意,照样喜欢你。可这东西本身对她们来说无所谓,还有点无聊。而且大多数男人也喜欢这样。可我讨厌这个。狡猾点的女人则表面上装作自己不是那样的人。她们假装有激情,假装受用,其实是自欺欺人罢了,她们在装假。还有什么都爱的那种人,喜爱抚摸、拥抱、宣泄,什么都喜欢,就是不喜欢自然的那一种。她们总是让你在不该享受的地方享受。还有就是最麻烦的那一类人,伴着她们简直是伴魔鬼,她们就像我老婆那样自己宣泄。她们想成为主动的一方。再有一类人,她们体内简直就像死了似的,她们自己都知道这一点。另一类人则是在你还没高潮时就把你挤出来,然后自己扭动腰臀,贴着你的腿宣泄。

这就是我们的文明和教育:让大众完全依靠花钱生活,把钱花光拉倒。

这才是我这本书真正要说的。我要让男人和女人们全面、诚
实、纯洁地想性的事。

可我依旧坚持我书中的观点:若想要生活变得可以令人忍受,就得让灵与肉和谐,就得让灵与肉自然平衡、相互自然地尊重才行。

郁达夫在劳伦斯逝世后不久就读了劳伦斯的作品,他英明地指出:劳伦斯是个积极厌世的虚无主义者。此言极是。所谓厌世,自然是面对汹汹人势表现出的超然与逃避;所谓积极,当然是在看破红尘的同时依然顽强地表现出对人类的信心。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是其独特的个性和主观性与时代背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代码大全(第2版)》

看了20年的书,终于看完了。
虽然内容有点过时,但是《代码大全》确实是全。

表5-2 设计文档的正规化以及所需的细节层次
图20-1 强调软件的某个外在特性,可能会对另一些特性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也可能没有任何影响

设计的层次
第1层:软件系统
第2层:分解为子系统或包
第3层:分解为类
第4层:分解成子程序
第5层:子程序内部的设计

《不焦虑的数学:孩子怎么学,家长怎么教》

没什么内容

第二篇《小学篇》和第三篇《初中篇》都是数学题目解析

计算能力从小学到初中其实分为两个阶段:小学阶段是培养对数的计算能力,初中阶段则是对式的计算能力。换句话说,从小学到初中,是具体的“数”的计算能力往抽象的“式”的计算能力过渡的一个过程。

《人生每一步都算数》

写得很真诚,但是有点像《高中生回忆录》,可能最高光的时刻就是参加数学国际比赛吧

其实,通过行为与心理学的对照,我知道了,傲慢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傲慢的人,有些人看心存傲慢之人会不顺眼,于是加以批评、指责,但这种做法其实不一定妥善。世界上有太多的评判和比较,有很多的挫折,让我们感到难受,这时总需要有一种方式让自己好受些。而傲慢,就是通过高人一等的心态,让自己感觉好些。如果有人通过批评、打击别人,把他们内心的屏障去掉,让其很痛苦,他们可能会去别的地方寻找一种心理平衡,证明自己还是比别人强的,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重新建立内心的屏障。

总结初中的学习历程,我觉得有一些方法是普遍适用的:
一是暂时放下外在的评判,以兴趣为先导;
二是用优势学科带动劣势学科;
三是集中精力逐个学科突破。
这些也是我对当今学生的建议。

师姐对我说:“无数世界,就如同无数宝珠,每一颗都在其他的宝珠上映出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小相含,‘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人的心也能如此,无限自由和宽广。”
我问师姐:“为什么我害怕接触人群?他们说话,就仿佛在说我;他们笑,就仿佛在笑我;乃至他们哭,也仿佛因为我。哪怕是帮助别人,我也怕自己做不好,很尴尬,很胆怯。”
师姐说:“看来你还是想自己想太多啦,去做就好了。正
所谓无我,把自己放下就好了。”
我说:“可我是想帮助别人,怎么会是在想自己呢?”
师姐说:“你怕帮不了别人,怕别人的不理解,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达不到对自己的期许和标准,这也是在想自己呀。”
我说:“那我应该怎么做?”
师姐说:“多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多宽容自己。”
我说:“宽容自己,不是在纵容自己的错误吗?”
师姐说:“太关注自己的对错,一样是执着,希望自己能做得很完美。但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真实的面貌,那么你也不会愿意去了解和包容别人。真正的爱,是去体察、了解对方,忘掉自己,这样你就能很快乐。”

事来则应,事去不留。

数学之美,是偶然间窥见自然规律的神奇,是内心的赏心悦目、怡然自得,是从变化的现象中发现不变,并在不变中拓展至更高一层看问题的视角。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不变之美和抽象之力。

我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为“四季模型”。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习也需遵循一个自然的过程,正如四季的更迭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根发芽的时段。我们在接触一门学科之初,要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拥有好奇心、有探索的愿望,后面再做大量的题目时,才不觉得枯燥。如果放到教育的整个学习过程来看,小学阶段对应春天,此时兴趣的养成是第一位的。
夏天,是植物蓬勃生长的时候。我们需要以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为基础,稳步前进。这时,我们可以把学习的任务、目标进行拆解,拆分成一项又一项能力和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然后针对这些进行专项练习。
秋天,是收获和检验的时节。最重要的是调节心态,以平
和的心境去面对考试。
冬天,是储藏的季节。面对逆境或新的人生阶段,我们既要能保持好的习惯与方法,又要能随时放下过去的荣耀,以开放的心态轻装上阵。

兴趣是有层次之分的。
第一层是感官的愉悦和乐趣。最直接的体现为老师是否有亲和力、幽默感,教学是否有趣味,学生能否得到足够的鼓励。
第二层是成就感。这需要学生深入一门学科,找到自信心,找到自己可以发挥的舞台。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学习的难度需要适中,循序渐进。过于困难的内容会对兴趣造成严重的打击。同时,困难的地方往往意味着新的思维方式或技能,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层是学科本身的美。这需要学生能静下来,悠游其中,也和老师自身的能力以及对学科的热爱程度有很大关系。

学习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我曾总结过影响学习力的六个要素,这里简单介绍:
一、兴趣及学习动力,如前“春生:兴趣培养”中所述。
二、生理及学习潜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信息输人能力、思维加工能力、信息输出能力等。
三、情绪和学习状态,调节情绪和状态,应对焦虑、挫败感等负面心态,如“秋收:调整心态,沉着应战”“冬藏:面对逆境,轻装上阵”中所述。
四、学习方法。如整理知识点,按知识点、题型等专项突破,以及错题本的使用等。如本节“夏长:主动学习,夯实基础”中所述。
五、学习习惯与自我管理,如精力管理、时间管理等。
六、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对学习的影响也很大。

考试的焦虑,往往来自不确定性。如果学生对自身足够了解,就能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我曾和一个北大的校友探讨他是如何考上北大的。他告诉我,在高考之前,他会很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此前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综合估算自己在考试中最好的发挥情况可能是怎样,最差的发挥情况可能是怎样,最可能的发挥情况是怎样。这样,他对最终的结果就心里有底了。他的目标是北大,但是他也能接受发挥得稍微差一点,上其他大学的情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我们将面对的结果都是在一个可能性范围内的。如果我们把最好、最坏和最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分析清楚了,接受这些情况事实,也就没有太多需要焦虑的了。他参加高考的时候就很沉稳,因为一切都在他预料的范围之内。

如何缓解焦虑
一、尽人事,听天命
二、重视内在的成长,看到自己的珍贵
三、学会拒绝和放下,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