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消费者》

本书主要内容围绕着资本和广告展开。
第十章是全书总结。
全书充满着各种引用和专有名词。

品牌的效力就是带来这种“先入为主”的区别。更文雅一点来说:品牌帮助消费者将产品差异化。“品牌”一词从词源上来看,最初指的就是人们把一个标志挂在自家的牲畜身上,以免与别家的牲畜弄混。

涓滴理论又译作利益均沾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

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前,社会就像“巨型生物链”一样秩序井然,每个人都有其位置所在,人们遵从一种自然的社会等级和政治等级。这种等级制度被看作是天定的,贵族优于平民是因为他们生来就离上帝更近一些。那时的观念认为,人之所以分三六九等,都是由上帝安排的,谁要是妄图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就是对神意的违抗。因此每个人都以符合其等级的方式生活着,限制奢侈法规定了不同社会等级的消费原则,不同等级的人在服装、房屋和食物上都有其标准,超出自己等级的消费则是罪恶的表现。贵族和君主过着奢华的生活“并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而是履行他们应尽的义务”。所以,当资产阶级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之后,为了提升社会等级,他们便自封为贵族,这样他们才有资格获得相应的消费权力。

杂志(magazine)这个词来源于“商店”(magasin),而“magasin”最初的意思是货物仓库。

媒体对大众发挥的三大功能:消费教育、社会想象的植入、商品平常化。

每个相互隔离的社群都像布罗代尔说的那样,在“古老的有机系统”中生活着,人们处在极度贫困和极高死亡率的环境里,饥荒和疾病带来的生存斗争深入人心,人们的这些心态可以称为“生产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形成的社会文化更注重节省,崇尚工作,提倡朴素和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

在逐渐兴起的消费心态中,购物需要满足人们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目的。像18世纪的丹迪主义者一样,现代消费者在意的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表示他们可以通过拥有某些东西来使得自己成为某一种人。在这种心态下,相比在生产链条中所处的位置,人自身价值的高低更多的是通过商品来表达。因此,现代消费者也常被认为是“他者导向”的:与上一代人相比,他们更加关注所购商品的符号价值。“新兴的现代社会观念如‘人可以建立自我’,其实是指‘通过消费建立自我’。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特定产品和特定服务来建立并展示我们的社会身份。于是,消费便成为给人们带来自主性、意义感、主观性、专属感和自由感的特权场所。”在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并非既定,而是一个永久性项目(projet permanent),个人可以利用市场提供的符号资源不断地构建和重塑自己,同时,人们也会通过某人在建设自我上投入的个人努力(travail personnel)来评判这个人。

“进步论”认为商品的入侵和更替是工业进步和生活舒适、便利、进步的体现。

满足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其需求或动机。

对于人群心理学家来说,人群固然凶猛,但从根本上来说是无力的。暴民注定是缺乏谋略和头脑、无法灵活行动的。古斯塔夫·勒庞这样写道:“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一群人就像温顺的羊群,没了头羊就会不知所措。”像艾蒂安·朗蒂耶这样的鼓动者固然是危险的,然而当闹事人群的头目被除掉,危险也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在一次巴黎公共马车雇员的罢工中,两个负责指挥的领袖一被抓起来,罢工便立刻结束。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他们是如此倾向于服从,因此不管谁自称是他们的主子,他们都会本能地表示臣服。”古斯塔夫·勒庞认为,那些领导人群的革命者正是因为了解人群的特点,才掌控了人群,这样的知识一旦被整理为一门学科,便有助于社会的治理。“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克里尔和其团队学习了英国的模式,认为要想诱导思想、控制感知,要做的是给民众泛滥的信息,而不是控制和审查信息。用单一的媒体渠道强加宣传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样会引起民众的怀疑和不信任,也让反对派有机可乘。相反,应该保持媒体的多元化和信息的多样性。他们给各种媒体提供信息,有时有意通过明显中立的媒体来传递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以诱导而不是控制和禁止的方式制造言论自由的假象。

“四分钟志愿者”的说法是因为那时的电影院放映过程中会有四分钟中场休息,这是放映员更换胶片卷轴的时间。

沃尔特·李普曼将古斯塔夫·勒庞的观点再次重申:为了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把观点强加于人,就要向公众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传播恰当的信息,来“指导那些不谙世事的人”。

民众之所以可以被摆布,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随时会不知不觉地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并寻求心理捷径。

伯内斯将公共关系活动定义为:使用一系列人为制造的某种情景,来到达预期效果。

这一切都证明了,要将一个想法强加于人们的头脑中,并不一定要让人们理解和掌握它,而是只需要充分地重复信息,使其融入人们周遭的环境,便能实现扎根的目的。

广告活动的定义:象征性联想的实践。广告让商品得以象征个性、价值、属性、品质、社会地位等,广告可以告诉观众一件商品象征着什么,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商家希望这件商品能象征着什么。这种为商品增值的过程就是一种转移行为的过程,即把一些已经与特定人物、刻板印象和情境相关联的含义转移到商品上,也就是代言。

生活方式取决于物质生存条件和集体关系,人们不能想怎样就怎样的。

商品崇拜、劳动分工和工资制度都是家庭内部生产关系解体的原因。

功能主义住宅虽然不追求无用的装饰元素,并取消一些象征性的物品,把重点放在使用价值上,但实际上,工具代替装饰品成为人们填充住宅的物品,人们对技术的炫耀代替了对华丽的炫耀。家庭的地位不再表现在华丽上,而表现在效率上。人们不再宣扬古色古香的艺术品,而是宣扬各种多功能高科技设备。

泰勒主义是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创造的一套工作方法,基本内容和原则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所谓“标准操作方法”(TheOne Best Way)。

剥削电影(Exploitation hlm)是一种用抢眼题材作为卖座手段的电影类型,常以挑逗、性爱、暴力、毒品等题材为特色,这类电影往往被人批评缺少内涵、品质低劣。

帕卡德的文章还特别提到了“潜意识广告”的存在,也就是在一些非广告的作品(如电影)中悄悄插入广告信息,从而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引发公众的消费欲望。

流氓无产者指旧社会中破产的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等,常常以不正当的活动(如偷盗、欺骗、恐吓等)谋生,出自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流氓无产阶级”一词。

1960年代的“掘土派”是一个激进的社会活动团体,由活动家和街头剧团的演员等组成。该团体的名字取自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个空想社会主义派别。

当一种标志物变得“流行”时,它的象征性价值就减少了,也就是说,它不能让其拥有者感受到出类拔萃了。

在反主流文化体制下,人们追求的符号物从贬值到更新的流程越来越快,时尚周期也比以前更短了,这一切都进一步刺激了生产。所以说,人们反墨守成规的心态(anticonformise de masse)其实比标准化和统一的社会更适合资本积累。

“计划废止制”:由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提出的汽车设计模式,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样式的时候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之间不断更换部分设计,每三到四年有一次大的变化,造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

自1960年代以来,很多广告语都以自发的表达和不妥协的个人主义作为基本原理,例子数不胜数:苹果(Apple)的“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雪碧(Sprite)的“为做真实的自己许诺”、锐步(Reebok)的“我就是我”、麦当劳的“来吧!就是你!”(Venez comme vous êtes)等。现在典型的广告语都是在宣扬人们“成为自己”,并将商品尊为解放自我的工具。

两位印度学者罗希特·瓦曼(Rohit Varman)和拉姆·马诺哈尔·维卡斯(Ram Manohar Vikas)曾在论文里质疑了人们眼中随意、自由又迷人的消费。他们研究了生活在坎普尔贫民窟里的“消费者”,并这样写道:“我们的数据显示这些下层消费者大多数只有几件衣服,仅能满足温饱。”此外,他们还需要为寻找食物和住所费尽心思,“由市场控制的消费导致了世界上边缘国家和地区的下层群体受到系统性剥削,也正是这些群体为社会里的上层人群生产出了那些过剩和低成本的商品”。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消费自由不过是全球化世界中一小部分精英所行使的特权。“所谓资本主义赋予人们的自由其实对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存在的。”由于那些劳动力、工作和生产世界离人们较为遥远,造成了“结构性缺席”,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全世界都持有同一种价值观,全世界都过着资产阶级的生活。对消费者自由的赞美其实是对生产的视而不见。

赛博格是机械化的有机体,在科幻作品中常表现为各种近似人类的生化人或机械人,是一种借由人工科技来增加或强化生物体能力的结果。

《繁花》

上海的感觉是有的,情节也蛮丰富的,但是人物没有立起来。

除了(宝总,汪小姐、李李、至真园、玲子、菱红、葛老师、雪芝)这些名字一样,还有阿宝和雪芝恋爱初期有两个情节一样,其他书和电视剧完全两样。

全书像这个世界一样充满不响。

上海女人三字真经,作,嗲,精。

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

上流人必是虛假,下流人必是虚空。

《人生总会有答案》

本书是金惟纯先生与两个女儿的真实家书呈现。

有一句俗话“因误会而在一起,因了解而分开”,精准地描述了许多关系的缘起缘灭。

倒是中国传统养育孩子的三句话很值得参考: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

我认为,自信有两种。一种是对某件事的自信,只能用做到去换;另一种比较像“自在”,与所做之事无关,只反映当事人的起心动念和生命状态,而这也是靠长期修炼才能呈现出来的。

有一句话叫作:宁为鸡首,不为牛后。

人生有许多事,不需要想明白了才做,而是做了才明白!

多数人选择伴侣,常落入两种不同倾向,其一是互补,其二是同类。通常“互补型”的伴侣,沟通和适应是主要问题;“同类型”的伴侣,问题则是互相依赖和成长受限。

发生就是功课,结果就是成绩单

所谓的“是非善恶”,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异的。大自然的定律,不是是非,而是因果。

我对死亡有一个比喻:人生就像一所学校,我们都是学生,每一个无常都是考试,而死亡就是毕业考试。想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就做个好学生,面对每一个无常,都把结果弄好一些,这样就不怕毕业考试了。

存在主义哲学家田立克曾说,人和其他物种最大的不同,是人有三大“基本焦虑”:死亡的焦虑、自责的焦虑、意义的焦虑。人既有意义的焦虑,当然就产生了寻找意义的需求。

《创业时, 我们在知乎聊什么?》

内容有点虚,干货比较少

汪华建议一旦确认早期的用户需求,有了不错的增长之后,创业者就一定要考虑如何建立壁垒和竞争优势。 可以建立壁垒的地方有:

  1. 团队人力优势
  2. 产品功能优势
  3. 核心技术优势
  4. 内容优势
    5.资源优势
  5. 渠道优势
  6. 口碑品牌优势
  7. 商务运营优势
  8. 用户优势:用户数、关系网络,或数据
  9. 生态系统优势

在数次创业中,王兴还总结出了“四纵三横论”。
就“四纵三横论”来说,“四纵”是指,互联网用户需求的发展方向,即获取信息、沟通互动、娱乐和商务;“三横”是指搜索、社会化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方向。而它们交织在一起,则构成了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蓝图,按图索骥,能否察觉出王兴创业的下一个方向?

美国创业界通常称第一笔资金的来源为“3F”,即家人(Family)、朋友(Friends)或傻子(Fools)。

成熟公司一般通用的有三种方法,即可比公司估值(Comps),可比交易估值(Comparable Transactions),以及贴现现金流法(DCF)。但其实每一种方法的人为可控性都极大。

在360,我们提倡“三个凡是”:凡是用户提的问题,一定要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原因,从用户的角度想解决的方案;凡是负面的信息里,即使是对手的攻击文章里,也要找到可以改进产品的启发点;凡是竞争对手的产品,都必然有学习借鉴的优点。

刘少奇说过一句话:“吃小亏占大便宜,有的人占小便宜吃大亏。”

私募股权融资案例里的对赌:

  1. 最简单的对赌:现金对赌
    含义:达不到业绩承诺值之后,现金补偿,补偿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现金补偿承诺差值,比如你承诺 2000 万利润,只做到 1900 万,那你要赔给投资人 100 万现金,每年考核一次。
    或者按照这个公式进行现金赔偿: Y= ( M - V×Z ) × ( 1 + R% ) T 。其中, Y 为补偿金额, Z 为投资人接受补偿前的持股比例, V 为当期调整后的目标公司估值, M 为投资人的投资额, T 为自投资交割日至投资人执行选择权并且补偿金额全部支付之日的自然天数除以 365 , R 为 15 。
  2. 常用对赌条款:股权对赌
    含义,按照业绩承诺的标准和下限,按比例进行股权补偿。下面这个公式是个典型的股权赔偿条款,股权赔偿的条款设计方式太多,奇葩条款屡见不鲜,甚至上市公司并购条款里,连现金流对赌都放在里面,稍后我会赏析荣之联并购车网互联的对赌案例: X=M/V - Z 。 X 为应无偿转让的股权比例(简称“补偿股权”, X 应为正数), Z 为投资人无偿受让前的持股比例, V 为当期调整后的公司估值, M 为投资人的投资额。
    此外还可能有补充条款:若之前年度,原股东或公司已经向投资人支付了现金补偿或者股权补偿的,则本年度现金补偿金额应调整为: C=Y–B 。 C 为本年度应补偿的金额,其中 Y 为应补偿的金额, B 为已经执行的补偿金额(若之前年度执行股权补偿的,则应当将该种补偿折算成现金补偿的金额,计算方法为执行股权补偿年度当期调整后的公司估值乘以当期所补偿的股权比例),但 C 应为正数。

《这就是ChatGPT》

作者沃尔夫勒姆利用自己开发的Wolfram语言创造了《降临(2016)》中的外星人语言

如果中间有一个“挤压”(squeeze),迫使一切都通过中间较少的神经元,那么通常可以使用较小的网络。[值得一提的是,“无中间层”(或所谓的〝感知机”)网络只能学习基本线性函数,但是只要有一个中间层(至少有足够的神经元),原则上就始终可以任意好地逼近任何函数,尽管为了使其可行地训练,通常会做某种规范化或正则化。

神经网络,至少以目前的设置来说,基本上是基于数的。因此,如果要用它来处理像文本这样的东西,我们需要一种用效表示文本的方法。当然,我们可以(本质上和 ChatGPT 一样)从为字典中的每个词分配一个数开始。但有一个重要的思想—也是ChatGPT的中心思想——更胜一筹。这就是“嵌入”(embedding)的思想。可以将嵌入视为一种尝试通过数的数组来表示某些东西“本质”的方法,其特性是“相近的事物”由相近的数表示

《网络是怎样连接的》

“计算机网络概论”图解趣味版,挺不错的极简科普书。

译者是周自恒。

附录 网络包的旅程

通过DNS查询IP地址的操作称为域名解析,因此负责执行解析(resolution)这一操作的就叫解析器(resolver)了。

一般来说,应用程序编写的操作内容是从上往下按顺序执行的,当到达需要调用解析器的部分时,对应的那一行程序就会被执行,应用程序本身的工作就会暂停(图1.12①)。然后,Socket 库中的解析器开始运行(图1.12②),完成应用程序委托的操作。像这样,由于调用了其他程序,原本运行的程序进人暂停状态,而被调用的程序开始运行,这就是“控制流程转移”®。

MTU:一个网络包的最大长度,以太网中一般为1500字节。
MSS:除去头部之后,一个网络包所能容纳的TCP数据的最大长度

MTU: 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传输单元。—编者注
MSS: Maximum Segment Size,最大分段大小。TCP 和IP 的头部加起来一般是40字节,因此MTU减去这个长度就是MSS。例如,在以太网中,MTU 为1500,因此MSS 就是1460。TCP/IP 可以使用一些可选参数(protocol option),如加密等,这时头部的长度会增加,那么MSS 就会随着头部长度增加而相应缩短。

判断要素就是这两个,但它们其实是互相矛盾的。如果长度优先,那么网络的效率会提高,但可能会因为等待填满缓冲区而产生延迟:相反地,如果时间优先。那么延迟时间会变少,但又会降低网络的效率。因此,在进行发送操作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要素以达到平衡。

尽管以太网经历了数次变迁,但其基本的3个性质至今仍未改变,即将包发送到 MAC 头部的接收方MAC地址代表的目的地,用发送方 MAC地址识别发送方,用以太类型识别包的内容。因此,大家可以认为具备这3个性质的网络就是以太网。

发送和接收同时并行的方式叫作“全双工”,相对地,某一时刻只能进行发送或接收其中一种操作的叫作“半双工”。

实际上,缓存服务器使用的代理机制最早就是放在客户端一侧的,这才是代理的原型,称为正向代理(forward proxy)。
我们前面介绍的服务器端的缓存服务器采用的正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称反向代理(reverse proxy)。
缓存服务器判断转发目标的方法还有一种,那就是查看请求消息的包头部。因为包的IP头部中包含接收方IP地址,只要知道了这个地址,就知道用户要访问哪台服务器了。这种方法称为透明代理(transparent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