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抗日片
分类: Essay
《F1:狂飙飞车》
《落叶归根》
《酒香》
《科拉深孔》
《天注定》
禁片
四段悲惨的底层人民的反抗
日子是自己的,管他们做什么呢?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出版二十年纪念版)》
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地面的摩擦力非常之大,要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这些阻力。一旦离开地面,空气的阻力与这摩擦力相比微不足道,飞机就可以自由飞翔了。最难的是在起飞之前那一段。
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度,出画前没有乘快车的体验,看着那些很快靠近又被很快甩到身后的景物,我思索着:那么巨大的东西,转眼就变小,再后来就看不到了。人生中的很多事也会逐渐消失,出国前的波折,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点。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以及足够大,大到可以将距离忽略不计的东西,才能被称为有永恒的意义。
有一天落日时分,在爱丁堡火车站的高桥上,我拍摄了一幅下面铁轨的照片,有的交错到一起,有些又在远处分岔,不知它们伸向何方。霖霖说那照片就像我的人生:有好多路可以走,条条在闪光,很难说哪一条更好。画面上还有那么多枝枝权权挡住视线,象征着看不清的未来。
我相信真正的艺术家不但要有足够的天分,还要有足够的艺术家素质和足够的承受力,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穷,不为金钱或名誉所诱惑。
门可先生很赞赏一位美国画家说的话:“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有多宽有多深,他的艺术就有多宽有多深。”还有保尔•克利说的话:“你不要从一个想法出发来画画,你要让一个想法自己到你的画里来。”这就像他平时在上课时一贯对学生说的,画抽象画就像写作,你开始画时并不清楚你到底在画什么东西,你就站在画布前,自由地、随心所欲地画到满意为止。不同的心情画出来的东西往往也是不同的,可能开始和后来面目全非。就像小孩子画画是从心里画出来的,想怎样认识世界就怎样表
现它,不从自然和客观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他崇尚康定斯基,绘画重要的不是反映外部的美,不是大家能看到的客观地再现,而是发现自己内心尚未发现的东西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康定斯基生前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沙漠里,没有人理解他,但抽象画是他始创的,现在全世界的画家都在学他。”门可很反对儿子学画的那位著名画家的做法,说他“总是在作秀”,为此常常与儿子争得面红耳赤。他对儿子说,要做一个艺术家,不一定要做一个有名的或者作品卖得好的艺术家。有很多人,包括在我们这个地方住的收藏家们,收藏的不是最好的东西,只是能卖的东西,他们并没有文化,不懂真正的艺术,他们更是商人,买艺术品是为了它会升值。我想人总应学会放弃一些东西,难的是放弃一些表面看上去不应放弃、放弃了可惜的东西。人也总在选择中决定自己的路,不同的选择常导致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有时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只是你在选择时往往并不清楚它正确与否,是否要花很大代价,这代价是否值得,以及这个选择对你未来生活道路的重要性。
罗曼•罗兰说过:“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摇摆,幸福只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一极上,只能把它折断。”
我想我那么热爱艺术,不能做“叶公好龙”式的人物,物质生活上我的要求并不高,我欣赏徐志摩的话:“论精神我主张贵族主义,论物质我主张平民主义。”
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取胜,而不要盯住自己的“特短”与别人比。
行当里还有种说法: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梵•高的老师对他说:“一颗破碎的心所遭受到的不幸,比美满的幸福对你更有好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梵•高自己也说:“没经历过苦难的人没有东西可画,幸福麻痹了人们的感官,艺术家靠痛苦滋养。”
妈妈总说人就像自行车,你蹬得越快它才越不会倒下,一旦停止就会失去重心。
1997年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节目对我做过一次人物专访,我曾经用两个圆来比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两个圆各有它自己的圆心和半径,两个圆相交时会有一个共同的部分,这个部分越大,双方的共同之处就越多。可惜许多女人把自己的圆心重叠在男人的圆心上,她就失去了自我,这时作为个体的她也就不复存在,至多只是男人的影子。如果一个人只是别人的影子,自己消失了,在光下都不会有自己的投影,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我告诫女人,无论你多么爱一个男人,都不要失去你的圆心和半径,这是我后来悟出的道理。
可我常记得一位女友对我说的一句话,凡做一件事前先问自己,这件事是我自己真的想做的还是别人想让我做,如果是别人想让你做的,你就要掂量一下是否值得去做和你是否有条件去做(包括时间、精力、兴趣等),条件不够就不要做。
我记得有一句话说亲人或好友是“在你忧愁时能将你的痛苦分担一半,而在你幸福时能将这快乐加成双倍”的人。
“穿套鞋”是一则寓言:兄弟俩合伙买了一双套鞋,弟弟每天穿着它下地劳作,哥哥觉得很不合算,为了对得起他的投资,他每天晚上穿上套鞋绕着房子跑上几圈,这样他就心理平衡了,但做了毫无用处又辛苦的蠢事。
幸福是一种使二者平衡的游戏:我们已有的和我们想要的,即愿望和可能性之间的。如果愿望太高而没有可能达到,会使你感到不幸福;相反,一切愿望都满足了的人,没有再想要的事,一切都有了,都达到了,可能会感到更不幸福。
《边水往事》
看的电子书,很多文字被“**”mute掉了
比同名电影尺度大。
电影中情节很连贯,也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情节。书中情节很分散,更真实一些。
电影把主角和一众角色都洗白了。
书中主角叫沈星星
电影中主角叫沈星
泰缅边境失联演员叫王星
人很奇特,一旦在心里憋着事的情况下喝酒,通常只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醉得太快,要么醒得太早。我属于第二种,喝再多酒都保持着清醒。
Q2.如果当时去金三角的是现在年纪的你,哪些事情会有改变吗?
答:这个问题我曾经想过。我觉得孩子都是不规则的图形,进入社会后,无数不规则的图形相互践踏,慢慢磨成了一个个圆。圆和圆的接触,只有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你最想展示的东西。大人们管这个点叫作优点,而你以为这就是成熟。
金三角不是这样的,它格外野蛮,在里面的所有人浑身都长着刺。一个圆来到这样的环境,只会遍体鳞伤。
如果我是现在的年纪,也许认识的人会更多,经历的事会更有趣,但并不能改变任何事,反而自己会埋葬在那边。
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
①我在金三角生活,依靠的人是猜叔。猜叔经历过战乱,体会过疾苦,见过太多自认为圆滑的人。他欣赏这种人,但是不会保护他们。
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说话。我不敢惹猜叔生气,被他打骂后还不知悔改。圆滑在这时候,是一个贬义词。
②贾斯汀是我在金三角,感到最遗憾的人。他有很好的家世,帅气、爱笑、勇敢,眼里充满希望,想要改变世界。
我现在不会和这种人成为朋友,因为他们太过理想化,这种人像一面哈哈镜,映射的都是扭曲的自己。可能,在见到他的时候,我就会发出嗤笑,选择远离。
而他的结局,仍然是沉入水底。
《112接线员》
《童年》
看的是小学生必读的版本,但是豆瓣上找不到
《童年-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
姜希颖 傅霞 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107-23557-3
你应该记住一件事儿,亲人打你,都是为了你好,只是要你接受教训!
“当官和上帝没关系,这是人世间的事儿。做高官的人——比方政府官员什么的,都是吃法律饭的。”
“什么是法律?”
“法律?法律就是人们引以为习惯的东西!”老人说到这里,目光犀利睿智的眼睛意味深长地眨着。“人们生活在一起,时间久了就达成了协议:哪类事儿应该怎样解决最好,这就是习惯,立下个规矩,就成了法律!这就好比小孩子玩游戏,事先得说好游戏的规则。那个规则就是法律。”
“那官员呢?”
“官员就是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专门破坏法律。”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就是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他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一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