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一步都算数》

写得很真诚,但是有点像《高中生回忆录》,可能最高光的时刻就是参加数学国际比赛吧

其实,通过行为与心理学的对照,我知道了,傲慢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傲慢的人,有些人看心存傲慢之人会不顺眼,于是加以批评、指责,但这种做法其实不一定妥善。世界上有太多的评判和比较,有很多的挫折,让我们感到难受,这时总需要有一种方式让自己好受些。而傲慢,就是通过高人一等的心态,让自己感觉好些。如果有人通过批评、打击别人,把他们内心的屏障去掉,让其很痛苦,他们可能会去别的地方寻找一种心理平衡,证明自己还是比别人强的,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重新建立内心的屏障。

总结初中的学习历程,我觉得有一些方法是普遍适用的:
一是暂时放下外在的评判,以兴趣为先导;
二是用优势学科带动劣势学科;
三是集中精力逐个学科突破。
这些也是我对当今学生的建议。

师姐对我说:“无数世界,就如同无数宝珠,每一颗都在其他的宝珠上映出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小相含,‘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人的心也能如此,无限自由和宽广。”
我问师姐:“为什么我害怕接触人群?他们说话,就仿佛在说我;他们笑,就仿佛在笑我;乃至他们哭,也仿佛因为我。哪怕是帮助别人,我也怕自己做不好,很尴尬,很胆怯。”
师姐说:“看来你还是想自己想太多啦,去做就好了。正
所谓无我,把自己放下就好了。”
我说:“可我是想帮助别人,怎么会是在想自己呢?”
师姐说:“你怕帮不了别人,怕别人的不理解,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达不到对自己的期许和标准,这也是在想自己呀。”
我说:“那我应该怎么做?”
师姐说:“多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多宽容自己。”
我说:“宽容自己,不是在纵容自己的错误吗?”
师姐说:“太关注自己的对错,一样是执着,希望自己能做得很完美。但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真实的面貌,那么你也不会愿意去了解和包容别人。真正的爱,是去体察、了解对方,忘掉自己,这样你就能很快乐。”

事来则应,事去不留。

数学之美,是偶然间窥见自然规律的神奇,是内心的赏心悦目、怡然自得,是从变化的现象中发现不变,并在不变中拓展至更高一层看问题的视角。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不变之美和抽象之力。

我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为“四季模型”。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习也需遵循一个自然的过程,正如四季的更迭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根发芽的时段。我们在接触一门学科之初,要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拥有好奇心、有探索的愿望,后面再做大量的题目时,才不觉得枯燥。如果放到教育的整个学习过程来看,小学阶段对应春天,此时兴趣的养成是第一位的。
夏天,是植物蓬勃生长的时候。我们需要以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为基础,稳步前进。这时,我们可以把学习的任务、目标进行拆解,拆分成一项又一项能力和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然后针对这些进行专项练习。
秋天,是收获和检验的时节。最重要的是调节心态,以平
和的心境去面对考试。
冬天,是储藏的季节。面对逆境或新的人生阶段,我们既要能保持好的习惯与方法,又要能随时放下过去的荣耀,以开放的心态轻装上阵。

兴趣是有层次之分的。
第一层是感官的愉悦和乐趣。最直接的体现为老师是否有亲和力、幽默感,教学是否有趣味,学生能否得到足够的鼓励。
第二层是成就感。这需要学生深入一门学科,找到自信心,找到自己可以发挥的舞台。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学习的难度需要适中,循序渐进。过于困难的内容会对兴趣造成严重的打击。同时,困难的地方往往意味着新的思维方式或技能,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层是学科本身的美。这需要学生能静下来,悠游其中,也和老师自身的能力以及对学科的热爱程度有很大关系。

学习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我曾总结过影响学习力的六个要素,这里简单介绍:
一、兴趣及学习动力,如前“春生:兴趣培养”中所述。
二、生理及学习潜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信息输人能力、思维加工能力、信息输出能力等。
三、情绪和学习状态,调节情绪和状态,应对焦虑、挫败感等负面心态,如“秋收:调整心态,沉着应战”“冬藏:面对逆境,轻装上阵”中所述。
四、学习方法。如整理知识点,按知识点、题型等专项突破,以及错题本的使用等。如本节“夏长:主动学习,夯实基础”中所述。
五、学习习惯与自我管理,如精力管理、时间管理等。
六、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对学习的影响也很大。

考试的焦虑,往往来自不确定性。如果学生对自身足够了解,就能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我曾和一个北大的校友探讨他是如何考上北大的。他告诉我,在高考之前,他会很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此前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综合估算自己在考试中最好的发挥情况可能是怎样,最差的发挥情况可能是怎样,最可能的发挥情况是怎样。这样,他对最终的结果就心里有底了。他的目标是北大,但是他也能接受发挥得稍微差一点,上其他大学的情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我们将面对的结果都是在一个可能性范围内的。如果我们把最好、最坏和最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分析清楚了,接受这些情况事实,也就没有太多需要焦虑的了。他参加高考的时候就很沉稳,因为一切都在他预料的范围之内。

如何缓解焦虑
一、尽人事,听天命
二、重视内在的成长,看到自己的珍贵
三、学会拒绝和放下,照顾自己

《跑步》

我在Kindle上看的1977年出版的,书名叫《跑步大全》(ISBN:0-394-41159-5)。确实是关于跑步非常全面的书

能吸进的全部空气。(由于某种原因,很多初跑步的人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觉得他们不应该张开口。)

虽然心搏率每个人与每个人不同,但是你的最高心搏率大约为每分钟 220 次减去你的年龄数。如果你是 40 岁,大约为 180 次,如果你是 30 岁,大约为 190 次,依此类推。对大多数人来说,锻炼时的心搏率应该是静止时的心搏率加上静止时的心搏率与最大心搏率的差额的 75% 。

第一点原则:使跑步成为一种终身活动。
第二点原则:不要急于求成。
第三点原则:时难时易。
四点原则:每周跑的里数要徐徐增加,以便使你的身体有充分时间来适应。

古拉特夫人解释说,总共有三种素食者:第一种是百分之百的素食者,有时叫绝对的素食者,第二种是喝牛奶的素食者,他们不禁止喝牛奶和吃奶制品;第三种是不排斥牛乳和鸡蛋的素食者,他们既喝牛奶又吃鸡蛋。古拉特夫人就是一位喝牛奶和吃鸡蛋的素食者。

《不上班咖啡馆》

有点像《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不过是有关职业的

定位 = 行业 × 企业 × 职位

职场这个游戏呢,它也有三种属性:能力值、专业值、资源值。

想都是间题,做才是答案。

怎么把一件事做出自己的价值感呢?
找回自己的控制感。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能量比才华更重要,做了比不做更重要。
能量回流和价值变现。

胖子报以一个得意的鬼脸,“她在美国工作,是一家国际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三十多岁想生孩子,就去研读育儿书,这些书把养孩子这事讲得超级复杂,无限投人,她越看越不敢生。最后遇到一个身边的育儿专家,那个专家告诉她,“你不用太担心了,我做这个领域很多年,实话说,孩子只要达到这三个目标,就算很成功。’哪三个呢?”胖子竖起三根手指,“‘第一,身体健康,不得大病;第二,不要自杀;第三,生活能自理。只要达到这三个目标,你就是成功的母亲,你的孩子就是对社会有益的人。未来的路,你管不了,也管不着。’这个姐姐一下释然了,虽然据她自己说,带娃的路上一路屁滚尿流,但是她现在有三个孩子,健康快乐。”

什么拯救过你,就用它去拯救这个世界。

人生也有三个要素,真我、挑战和平衡。真我就是真实地做自己,挑战意味着找到自己想要争取、精进的东西,平衡则意味着持续保持自我、家庭、社会的平衡。

所谓专业,本质其实是“信息差”,冲一杯速溶咖啡其实没什么专业可言。但一杯好咖啡,从产地、选豆到烘焙程度、碾磨的粗细度、方法,再到不同的水温、萃取的方式、杯子的温度,甚至到不同的饮用场合,都有微妙的区别,这些信息差累积起来,就是专业咖啡师和冲杯速溶咖啡的区别。如果为了提神,的确没啥区别;如果为了体验,这里就有很多的专业知识。专业壁垒不取决于我干了多久,而是我钻研得有多深。如果一个人每天冲速溶咖啡,即使冲十年,也并不一定就有专业壁垒。

你的收入不由你的能力决定,而是由愿意最低价出售自己能力的人决定。

30+ 的六条新出路

  1. 专业线:成为领域内专家
  2. 管理线:在组织中成为管理者
  3. 转型线:带着积累去新的行业、岗位,进体制(做公务员、考事业编)
  4. 平衡线:先以家庭为重心,度过经济压力期再找机会
  5. 自由职业线:以自己的热爱为抓手,创造自己的职业
  6. 创业线: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

人出来混总得吃点儿苦,不吃成长的苦,就吃憋屈的苦。

所有职业的本质,都是通过替别人解决问题来获利。而自由职业只有一个人,是需要通过自己的优势,替别人解决问题。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自己的优势,一个是别人的需求。定位,就是要找到这两者,然后在悦己和悦人之间,找到平衡。

超级个体 = 独特优势 × 小众需求

项目管理里有一个1-10-100定律。事情计划只需要 1 的成本,事中改进就需要 10 的成本,而事后再修正,就需要 100 的成本。

当一个人知道了为何,他就能承受一切如何。

我们不害怕苦难,我们害怕苦得没有意义。我们不怕难,怕难得没有价值。

《冷启动——如何通过网络效应实现用户病毒式增长》

网络效应

图3-1 冷启动理论框架各阶段示意图

梅特卡夫定律:兼容通信设备的系统价值与设备总数的平方成正比。

冷启动理论共包含5个主要阶段:

  1. 冷启动阶段
  2. 临界点阶段
  3. 加速发展阶段
  4. 触达天花板阶段
  5. 打造护城河阶段

《重构(第2版)》

经典,关于重构最全面的书

书的最后有重构列表和坏味道与重构手法速查表

所谓重构(refactoring)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不改变代码外在行为的前提下,对代码做出修改,以改进程序的内部结构。

重构的关键在于运用大量微小且保持软件行的步骤,一步步达成大规模的修改。

重构与性能优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需要修改代码,并且两者都不会改变程序的整体功能。两者的差别在于其目的:重构是为了让代码“更容易理解,更易于修改”。这可能使程序运行得更快,也可能使程序运行得更慢。在性能优化时,我只关心让程序运行得更快,最终得到的代码有可能更难理解和维护,对此我有心理准备。

三次法则
Don Roberts 给了我一条准则:第一次做某件事时只管去做;第二次做类似的事会产生反感,但无论如何还是可以去做;第三次再做类似的事,你就应该重构。
正如老话说的:事不过三,三则重构。

重构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我们开发更快,用更少的工作量创造更大的价值。

《可能性的艺术》

序言和最后一章总结写得太好了,还有第三章国家建构
太会比喻了,比喻真的形象又恰当

衡量政治发展,应该是两个尺度,一个是衡量民主问责,一个是衡量国家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用一个比喻,或许可以说,国家能力是一个政治体系的发动机,而民主问责则是一个政治体系的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一辆车根本跑不起来,方向再正确也没有用,它只能在原地打转,但是光有很厉害的发动机,一路狂奔,越跑越快,根本不听民众指路,最后也很有可能开到悬崖底下去。

顾名思义,所谓“自由霸权”,就是“信奉自由主义的国家成为国际社会的霸权国家”。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欧美阵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冷战时期,自由霸权还是主要局限于西方世界,到后冷战时代,这一霸权一度到达顶峰,波及全球。

很多人都知道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名言: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创造性毁灭”。当年发明电灯的时候,肯定也造成了一批蜡烛工人失业,但我们会因此放弃电灯吗?显然不会。不过,一个好的社会的确应当尽量帮助那些蜡烛工人找到新的生计、过上体面的生活。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但是,当它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帮助无数人脱离贫困,激发人的创造性和奋斗精神,它或许又代表了另一种人道主义,一种更深的人道主义。在一个国家是这样,在全球范围内又何尝不是如此。

民主化本质上是从权力垄断走向权力竞争。
这意味着,权力不再是代代相传的私有财产,而变成了一个抛向空中的绣球,在抢这个“绣球”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争斗,你说你抢到了,他说他抢到了,你说他作弊了,他说你作弊了,结果就是爆发冲突,甚至大打出手,乃至游戏终结。要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需要透明公正的规则,需要可信的法治,需要各方势力之间的信任和妥协,而所有这些机制的培育都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只要有一方破坏游戏规则,就会引发旋涡状的恶性循环,劣币驱逐良币,直到整个棋盘被掀翻。

用学者伯米欧(NancyBermeo)的话来说,在21世纪,连政变都常常成了所谓“约定式政变”,也就是一边政变一边承诺将重新引入民主选举,显示了政治合法性观念的转变。

显然,扎卡利亚是对的:民主和自由有交叉之处,但它们并非同一事物。民主是关于如何产生执政者的规则的,而自由则是关于如何限制执政者的规则的。遗憾的是,学习民主可能比学习自由要容易得多,因为前者是一种制度,而后者是一种习俗。制度改写易,移风易俗难,这种不对称或许正是为什么新兴民主常常掉入“不自由民主”的陷阱。

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样?有房子的人希望房价涨,没房子的人希望房价跌,那有房子的人和没房子的人,谁不是人民?农民希望粮价上涨,城里人希望粮价下跌,那农民和城里人,谁不是人民?环保人士希望关闭化工厂,化工厂工人希望继续开工;有人相信上帝,有人相信安拉;有人热爱中医,有人鄙视中医•⋯所有这些对立阵营里,谁不是人民?所以,只要一个社会存在着阶层之分、存在着观念之分,就不可能存在着万众一心的“人民”。一个社会的自然状态一定是多元的、矛盾的、吵闹的。如果你觉得“万众一心”是好事,一定是因为你不是那第10,001个声音。

民主的功能是什么?可能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民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给民众制度化的发言权,来解决统治者任意妄为的问题。或者用现在的常见说法,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这是它的核心功能。它并不自动保证所有的公共问题会被解决,就像你难以要求一个治胃病的药包治百病一样。

讲到这里,我想起一个苏联笑话,它说:未来如何确定无疑,但是过去怎样,却难以预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未来早就写进了政治纲领,它不容置疑,但是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却不好说了,因为人们不仅仅是在回忆过去,而且往往也根据当下的政治需要去想象过去。

国家是什么?国家是特定疆域内合法地垄断暴力的机构。——马克斯,韦伯

学者蒂利(Charles Tilly)的名言就是:“战争缔造国家,国家制造战争。”(Wars made state, states made wars.)

国家的本质是暴力从分散走向垄断。因此,一个强国家一定是实现了暴力高度垄断的国家,也就意味着分散暴力的减少。历史地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学者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曾经有一个说法来形容这个变化,叫作“流寇变坐寇”,toving bandits变 stationary bandits。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以前可能有10伙、20伙匪徒轮流来打劫你,现在只剩下一伙了。一伙匪徒虽然也很危险,但是如果这一伙匪徒明确了自己对这块领地的所有权,他们就有部分的动力去保护这块领土、发展这块领地,毕竟,你把鸡都给杀了,就再也捡不到鸡蛋了。但是,当匪徒多达10伙、20伙的时候,没有任何匪徒会有动力去发展这块领地,因为我养鸡可能是你去捡鸡蛋,我种地可能是你去收割,我养猪可能是你去吃肉,那我为什么要保护好这块领地?所以,主权国家体系的建构,可以说是一个领地的“产权明晰化”过程,而产权的明晰有助于秩序与效率的提高。

官僚系统是什么?就是政府的条条与块块—所谓条条,就是各级政府;所谓块块,就是政府各部门。条条与块块,就像经线和纬线,编成一个政治网络,附着在整个社会肌体之上。

观念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我们诠释世界的“翻译软件”系统。要理解这个“翻译软件”的重要性,我举两个例子。比如,自发的买卖行,在自由主义的观念下,叫“市场交换”,但是在极左观念下叫什么?“投机倒把”。明明是同一件事,在两个观念体系里,听上去会成为道义上截然相反的事情。又比如,一个私营企业家投资挣钱了,在自由市场的观念下叫“投资盈利”,但是在左翼的观念下叫什么?叫作“剥削剩余价值”。仍然是同一件事,被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诠释成了褒贬相反的事情。这就是观念的力量——它是我们吸收信息的“意义加工软件”。

老实说,我觉得“普世价值”这个词有点偷懒。显然,全世界的人都热爱自由。用秦晖老师的话来说,如果自由不是“普世价值”,为什么全世界的监狱都要上锁?全世界的监狱都要上锁,说明全世界人都渴望自由。在这个意义上,自由当然是普世价值。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或许不是全世界民众是否热爱自由,而是当自由与其他价值发生冲突时,比如当自由和平等发生冲突时、当自由和秩序发生冲突时,人们如何排序?面对价值的冲突,也就是所谓“诸善之争”的时候,价值的排序或价值序列中的权重不同,就带来政治文化的差异,这才是“文明冲突”的起源。

贫富悬殊问题一:道义上不公平
贫富悬问题二:影响经济发展
贫富悬殊问题三:政治极化

经济学家曼昆(N. Gregory Mankiw)说,真正重要的,本质上是贫穷问题,而不是不平等问题本身。

我们这个课程,如果说必须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许可以被概括为:“政治创造可能,但是政治亦有其边界”。关于政治所蕴含的“可能”和“不可能”,我甚至有一个可能非常主观的判断,那就是:政治“可能”让一个国家成为地狱,但是它却“不可能”让它变成天堂。换句话说,政治所能抵达的上限不会那么高,但是它所能抵达的下限却可以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