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

20世纪人类的三大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
未来人类的三大议题:
1.长生不死
2.找出幸福快乐的关键
3.为人类取得神一般的创造力及毁灭力,将“智人”进化为“神人”。

人文主义主要有三大分支:
1.自由人文主义(liberal humanism),或简称“自由主义”(liberalism)
2.社会人文主义(包括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
3.进化人文主义(以纳粹为最著名的代表)

“数据主义”(Dataism):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

“儿童的免疫力较低,特别容易染病,因此也有人将流行病称为“儿童疾病”。”

“契诃夫法则”(Chekhov Law)。契诃夫有一句名言:在第一幕中出现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

“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有句名言:科学在一次一次的葬礼中进步。”

“人要升级为神,有三条路径可走: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2000年,密歇根州西布鲁姆菲尔德(West Bloomfield)的莎伦·萨里嫩(Sharon Saarinen)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婴阿兰娜(Alana)。阿兰娜的细胞核DNA来自母亲莎伦和父亲保罗,但她的线粒体DNA来自另一位女性。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阿兰娜有三位亲生父母。一年后,2001年,美国政府因为安全和伦理问题而禁止了这项技术。”

“狩猎采集者并不觉得自己比其他生物高级,原因就在于他们很少意识到自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当时典型的部落大概只有几十人,部落周围却有几千只野生动物,部落能否存活,有赖于理解和尊重这些动物的欲望。负责找食物的人要不断问自己,野鹿想做什么?狮子又会想要什么?否则他们就捕不到鹿,也逃不过狮子的利爪。 但农民却与此相反,他们住在一个由人类梦想及思想控制和塑造的世界。虽然人类仍然逃不脱强大恐怖的天灾(例如台风和地震),但已经不再那么依赖其他动物的想法了。农场上的小伙子很早就懂得怎么骑马、给牛套上犁、鞭打倔强的驴子,以及把羊赶去吃草。每天这样过日子,很容易就会认为这一定是某种自然秩序,或是上天的旨意。 于是,农业革命既是经济上的革命,也成了宗教上的革命。新的经济关系兴起,新的宗教信念也同时产生,而为残酷剥削利用动物找到了借口。只要哪个现代硕果仅存的狩猎采集部落也开始走向农耕,我们就会再次见证这种古老的过程。近年来,印度南部的纳雅卡狩猎采集者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农耕行为,比如养牛、养鸡、种茶。毫不意外,他们也开始对动物有了新的态度,而且对于家畜及农作物的态度明显与对野生生物不同。农民以为自己是上帝所造万物的顶峰,科学家则要让人类都进化升级为神。 * 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有神论者崇拜的是神,人文主义者则是崇拜人。”

“主观体验有两个基本特征:感觉和欲望。”

“早在几千年前,哲学家就已经发现,没有办法明确证明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具有意识。”

“只要你一承认这种事情确有可能,数学逻辑就会把你带向一个非常可怕的结论:因为只会有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可能的虚拟世界无穷无尽,所以你所在的这个世界碰巧是真实的可能性实际上接近于零。 这个知名而难缠的问题称为“他心问题”(Problem of Other Minds),到目前为止所有科学突破都还无法克服这个问题。目前学者对此提出的最佳测试方法称为“图灵测试”(Turing Test),但这项测试其实只能测试社会常规。图灵测试认为,想判断某台计算机算不算具备心灵,做法是安排测试者同时和计算机及另一个真人沟通,而测试者不知道哪个是计算机,哪个是真人。测试者可以向计算机和真人任意问问题、玩游戏、辩论,甚至是调情,而且时间长短不限,然后再来判断哪个是计算机,哪个是真人。如果测试者无法决定,或根本选错,就等于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我们应该认定它具有心灵。但当然,这种测试并不能作为证明。承认其他心灵的存在,只能说是一种社会和法律惯例。”

“我们征服世界的关键因素,其实在于让许多人类团结起来的能力。”

“多数人以为,现实只有客观或主观两种,没有第三种可能。于是,只要他们说服自己某件事并非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就贸然认为这件事必然属于客观。然而,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自己相信的,一定是“真理”;只有别人相信的,才会是“迷信”。”

“任何无所不包的故事,只要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一般人的合法性,就应该算是宗教。”

“宗教是一种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组织人类进行大规模合作的工具。”

“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人文主义的口号:“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心,做让自己快乐的事。””

“毛泽东就曾说:“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北约实行“相互确保毁灭”(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原则,就算苏联发动的是传统攻击,也会遭到北约发动全面核武响应。”

“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及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

“每次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点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

“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所说:“在一个把相关事实的知识分散给许多人的系统中,可以靠价格协调不同人各自的独立行动。”

“在洛克、休谟和伏尔泰的时代,人文主义认为“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

《暗网》

装过Tor,确实有一些黑暗的网站,不知道真的假的。

赛博朋克(英语:Cyberpunk,又译作“电驭叛客”[1])是“控制论”(Cybernetics)与“朋克”(Punk)的结合词,以信息技术作为主题的科幻故事分支之一。背景大都建立于“低端生活与高等科技的结合”(combination of low-life and high tech)[2],通常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再以一定程度崩坏的社会结构做对比[3];故事框架通常是社会秩序受到政府或财团或秘密组织的高度控制,而角色利用其中的漏洞做出了某种突破。

““引战”(Trolling)已经成为任何“性质恶劣且具有威胁”的网络行为的代名词了。”

“所谓引战(trolls)与论战(flames)的不同之处。论战,通常是指铺天盖地的辱骂诋毁,尽管两者的概念之间有重合的部分,而引战常常指代“更谨慎、更细致、更具想象力”的网络行为。”

““工作不宜”(Not Safe For Work,简称NSFW)”

“Goatse是Goat sex(山羊的性爱)的缩写形式,同时也是1999年创立的一家网站的名字(建议你不要去搜索比较好)。主页上是一张裸体的中年男子撑开肛门的照片,好事的网友们喜欢用这个网站来玩“偷梁换柱”的把戏:他们会发布一条看似安全的网络链接,实际上点开以后跳转的是Goatse网站。这类恶作剧也被称为“休克引战”(shock trolling)。”

““非单”(incel),意为“非自愿单身”。”

“1990年,美国律师兼作家迈克·戈德温针对Usenet的行为模式提出了一条自然法则(也就是著名的“戈德温法则”):网络上的讨论持续时间越长,用户发言中将纳粹或希特勒作类比的可能性就越接近百分之百。换句话说,在网络上的发言越多,就越容易变得邪恶肮脏;如果上网聊天的时长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存在这种“恶性”。”

“2001年,心理学家约翰·舒勒提出著名的“网络去抑制效应”,解释了这种行为的成因。他指出,有六种因素 (8) 促使网络用户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法则和规范。舒勒认为,一方面我们无法了解也无法看到对方是谁(对方也是如此),双方的交流模式是即时性的,表面上毫无规则,也无须担负责任;另一方面,网络的一切都好像是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人们会做出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举动,舒勒称这种心理为“恶性去抑制化”。”

“引战:troll这个词多用于指代钓鱼时的一种技巧,将鱼饵吊在鱼线上垂钓,看有什么会上钩。”

““黑色传真”指的是一份满是黑色的传真,目的是浪费收件人的传真机墨水。”

“舒勒提出的六种因素分别是:分离匿名性(dissociative anonymity,我的网络行为无法追溯到本人);隐身性(invisibility,没人知晓我的长相,或分辨我的语气);非同时性(asynchronicity,我的行为并不会即时发生);自我中心的内射(solipsistic introjection,我看不见其他人,只能猜测他们的身份和意图);分离想象(dissociative imagination,这不是真实世界,这些网友也并不存在);权力最小化(网络不存在权威式的人物,我可以为所欲为)。”

“如果浏览人通过某些特定网站,且以一定顺序进入此网站,则会触发程序,网站会发送给浏览人同一网页的隐藏版本。这一系列操作被称为“伪装cookie”网站。”

“1774年,德国小说家歌德发表了首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有志青年维特因无法与心爱的女人在一起,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这本书发行之后曾引发了诸多欧洲青年的自杀浪潮,自认与主人公命运相似,试图模仿自杀的青年读者多如牛毛。这种现象被后来者称为“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社会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传染”(behavioural contagion)。”

《MacTalk 跨越边界》

“贝叶斯定理是贝叶斯推断的应用,是英国数学家托马斯·贝叶斯在1763年首次提出的。”
“P(A|B) = P(B|A)P(A)/P(B)”
“事件B发生的情况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发生的情况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乘以事件A发生的概率,然后再除以事件B发生的概率。”

“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简单即为美。”

“我不能证明这件事是正确的,但我可以证明它是错误的。”

“第十人理论,如果我们九人读相同的信息,而得出同样的结论,第十人要做的就是提出异议,不管看上去有多不合理,第十个人得考虑另外九个人都错了的特例。”---《僵尸世界大战》

“丁香园的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二爷鉴书”的作者邱岳,曾经说过一句迄今为止最有价值的话: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某一项技能,而是“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

“关于生命的意义,林纳斯的解释是,有三件事具有生命的意义。它们是你生活当中所有事情的动机。第一是生存,第二是社会秩序,第三是娱乐。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是按这个顺序发展的,娱乐之后便一无所有。”

“事实上,所有的程序都是在制定规则,只不过操作系统是在制定最根本的规则。——林纳斯”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林纳斯

《病毒来袭》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全国严控,在家读完这本关于病毒的书籍。书中有一个马丁·里斯的神预言(见如下摘录)。

“基本再生数:对任何流行病来说,R0是每一例新病例所造成继发感染数量的平均值(在无事先免疫和防控举措的情况下)。如果每个新病例平均引发一人以上的继发感染,那么该流行病就有可能扩散。如果每个新病例平均导致不到一人的继发感染,疫情就将逐渐消失。R0帮助流行病学家准确判断流行病是可能呈“病毒式扩散”还是逐渐消失,它基本上成为流行病的可扩展性的衡量指标。”

贝杰林克用一个可以过滤细菌的精细陶瓷过滤器对烟草病株汁液进行过滤,发现传染健康植株的能力未减,从而意识到一种比细菌更小的生命形式会导致疾病,他将这一新型生物体命名为virus(病毒)。

“安东尼·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利用纺织商使用的镜片,制造了第一架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细菌。”

重叠读框现象:两个编码不同基因的读框利用同一段DNA序列的现象。

“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即简单有效原理)应该指引我们得出结论:我们因共同的遗传而拥有共同的特征。”

“微生物跟有毒物质一样,有适应不同层级食物链的潜能,这一过程被称作生物放大作用(biological magnification)。”

“艾滋病毒源于黑猩猩的捕食。”

“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在RNA上存录遗传信息,在能够将自己插入宿主的DNA之前,将其转录成DNA。之后逆转录病毒按生命周期运行,创造自己的子代病毒。”

“微生物库:每个物种都有一个特定的微生物库,里面包含病毒、细菌和寄生虫这些能将该物种视为家的所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虽然某物种里的一个动物在某一时刻不可能携带微生物库里的所有品种,但这一术语可以作为一个概念性工具来测量物种的微生物多样性——所感染微生物的范围。”

“人类祖先的那种低种群密度会对感染源的传递产生显著影响。传染源需要四处扩散,如果种群规模小,感染源就很难传播。科学术语将种群规模的大量减少称为种群瓶颈(population bottlenecks)。当出现种群瓶颈现象时,物种会失去微生物多样性。”

“我把种群瓶颈对微生物库的削弱作用称为微生物净化(microbial cleaning)。”

“分类传播原则:分类传播原则认为,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越近,一种微生物在两者之间成功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储主(reservoir)——供养病毒的动物。”

“该朊病毒在人类中被发现时,同样的疾病被称为变异型克雅氏征(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简称vCJD)。”

“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的海峡,正好位于华莱士线上。这一著名的地理分界线是以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ed Russel Wallace)的名字命名的。他与查尔斯·达尔文共同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1]。虽然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的距离,并不比印度尼西亚群岛几百个岛之间的很多航道长,但华莱士发现航道两边的动物种群有很明显的差别。”

“在伦敦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London)前任会长马丁·里斯(Martin Rees)提出的一条著名预言里,他警告道:“……到了2020年,一场生物学差错或者生物恐怖袭击就将杀死100万人。””

变异型克雅氏征(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简称vCJD):变异型克-雅二氏病(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vCJD)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中的一种。[5] 临床表现包括精神疾患、行为改变和感觉迟钝。[1] 疾病的潜伏期仍不清楚,一般认为潜伏期为多年。[2] 临床症状出现后的预期寿命大约是13个月。[1]

“基因变化:基因变化有多种方式:基因突变提供了一个缓慢而稳定地生成新基因的重要机制;基因重组和基因重配让病毒有能力迅速获得全新的基因身份。”

“新兴的基因:两个微生物,一个旧的和一个新的,能够暂时在一个宿主体内相互接触,交换基因物质。孕育出的改良感染源有可能向外扩散,并引发一场全新的流行病,完全令人措手不及。实际上引发流行病的是新交换的基因信息,而不是一种新的微生物,因此采用术语“新兴的基因”。”

“虽然1854年以前地图已被广泛使用,但他绘制的索霍区地图无论在流行病学上,还是绘图学上都属创举。他是第一位利用地图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相关事件,并由此得出因果结论的人。此举使斯诺被誉为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m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使用第一人。”

“该技术由他的博士生导师、斯坦福生物化学家派特·布朗(Pat Brown)开发。布朗发明的DNA微阵列芯片(DNA microarray chip),是在一个小玻璃片上以阵列形式分布的成千上万个不同的、细小的人工合成基因序列。因为样本基因信息与预设基因序列粘在一起,如果用药液冲洗置于载玻片上、含有基因信息的样本,那么与载玻片上预设基因序列匹配的样本基因将会溶解。这样你就可以通过识别载玻片上哪些预设基因序列诱捕了其自然界的兄弟姐妹,来确定样本里有些什么基因序列。”

“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是我们在实验室培养的活病毒,致命性有所减弱,效用不变。”

“病毒灭活疫苗:病毒灭活疫苗中的病毒自身失去繁殖能力,但仍然能够激起适当的免疫反应,所以它们仍旧是病毒。”

“微生物学家自己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1.接种最新的疫苗;
2.乘坐地铁和飞机后要洗手;
3.与人握手后尽快洗手;
4.尽量不用手碰鼻子和嘴;
5.尽可能保证饮食卫生;
6.减少不安全性行为的风险。”

“风险素养:风险素养即区分不同程度风险的能力,这不只是对政策制定者的要求。对自然疾病的有效应对,需要依靠每个民众和他们保持镇静并听从指挥的程度。”

《机器人叛乱》

一个大脑,两种心智:一个是自发式系统;一个是分析式系统。
二十年前我也想到了这个,写过一篇文章。

“从人的角度看,人是宇宙的中心,予一切以意义;但在人体深处,从基因的角度看,人不过是其自我复制的载体。”

“我们一路走来,本质上还是大分子。”

“要是符合自身的利益,基因将总是牺牲载体。”

“接受原则:人们倾向于接受问题呈现的框架,在这种框架下评估结果。”---特沃斯基(1996a)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烦恼始于“心灵的反应”,痛苦源于“不满的心”。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
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