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

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试错,以及不断的改进,我们最后终于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果你给员工更多的自由,而不是制定规则来阻止他们发挥自己的判断,他们会做出更好的决定,也更有责任感。这样,员工工作起来会更愉快,更有动力,公司经营也会更加灵活。但是,要实现这种自由,你必须有一个基础,即让公司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提升:
第一,提高人才密度。
第二,提高坦诚度。

4A 反馈准则
提供反馈
1.目的在于帮助(Aim to assist)
2.反馈应具有可行性(Actionable)
接收反馈
3.感激与赞赏(Appreciate)
4.接受或拒绝(Accept or discard)

成功了小声说,犯错了大声说。

“出丑效应”,指一个人犯了错误之后的吸引力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他总体表现出来的能力。

网飞创新过程
如果你有一个令自己心动的主意,你需要:
1.收集异议或者交流想法。
2.对重大决策进行彻底检验。
3.知情指挥要大胆下注。
4.庆祝成功,正视失败。

创新过程步骤一:积极询问各方意见,广泛寻求支持
创新过程步骤二:对重大决策进行彻底检验
创新过程步骤三:知情指挥要大胆下注
创新过程步骤四:庆祝成功,正视失败

我们的建议是,对于决策的失败,负责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
面给予回应:
•询问员工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
•不要小题大做。
•告诉员工要正视失败。

因此,到底选择自由与责任,还是规则与流程,你必须慎重考虑你的目标之后再做决定。为了选择正确的方法,你可以问以下几个问题:
1.在你从事的行业中,员工或客户的健康和安全是否取决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如果是,选择规则与流程。
2.如果犯了一个错误,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吗?如果是,选择规则与流程。
3.你是否在制造同质化的产品?如果是,选择规则与流程。

《后真相》

作者应该是民主党人,很多都是拿特朗普举例子。

一件事情的真假与我们如何看待它们无关,努力找出这些真相才符合我们自己(以及政策制定者)的最佳利益。

后真相与其说是声称真相不存在,不如说是指事实从属于我们的政治观点。

所谓“重复效应”(repetition efect),就是如果信息重复多次,我们更有可能相信它,这对汽车销售人员和希特勒的宣传部长等人来说都了然于胸。

动机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是指我们对事物的希望会影响我们对实际情况的看法。

“逆火效应”是基于布伦丹•尼汉(Bren-dan Nyhan)和杰森 • 雷夫勒(Jason Reifer)的实验研究提出的。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当向党派人士提供证据,证明他们某个政治合宜的信念是错误的,此时他们不仅会拒绝证据,还会“变本加厉”地坚持错误的信念。更糟糕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提出反驳性证据会致使一些受试者的错误信念更加坚定。

邓宁-克鲁格效应(有时被称为“蠢到不知道自己蠢”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即能力低下的受试者往往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无能。记住,除非一个人全知全能,否则我们所有人都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这种效应的影响。

如果唐纳德•特朗普在《交易的艺术》(The Art of the Deal)一书中说了什么真事的话,那就是:媒体更喜欢争议而不是真相。

所谓的“信息偏差”(information bias),即记者所遵循的新闻采集和报道程序会制造出歪曲真相的新闻报道。

如何识别假新闻
1.寻找版权。
2.从多个来源进行验证。
3.评估来源的可信度(例如,它成立多久了?)。
4.查找发布日期。
5.评估作者在该主题上的专业度。
6.问自己:这与我先前所知相符吗?
7.问自己:这看起来符合现实吗?

后现代主义的第一个论点:客观真相是不存在的。
后现代主义的第二个论点:任何宣称的真相都不过是其制造者政治意识形态的反映。

后现代主义是后真相的教父。

无论我们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我们都容易产生各种认知偏差,从而导致后真相。我们不应该假设,后真相只来自别人,或其后果都是别人的问题造成的。

科学的力量在于它包含了一种态度:不断对照经验证据以检验自己的信念,且在得知事实之后改变这些信念。

《象与骑象人》

表8-1 六大美德

心理滤除
指关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信条可以使我们对自身经历的感知出现偏差。

因为人是通过心理遮除(mental flter)来看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会出现某些情绪,会对事件有反应,且出现某些心理疾病。莎士比亚以下这句话刚好简要地说明了这种现象:“事情没有好坏,是人的思想在作祟。”

两个古老真理。第一个真理是本书的最基本观念:人类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时还会互相冲突。一部分就像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能进行自觉的、推理性的思考,但是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现在,我们知道心理为何有这样的分类,也知道某些方法可以帮助骑象人与大象相互协调合作。第二个真理就是莎士比亚所说的:“都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或如佛陀。所言:“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现在我们已能解释为何大部分人面对威胁时都怀有偏见,而且总是为此烦忧不已。

黄金规则
心理学中的一种人际交往规则,指“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就要以那种方式去对待别人”。

两个众人皆知却不甚了解的古老真理。
第一个真理就是“黄金规则”(golden rule)。互惠是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准则。我将告诉大家如何善用互惠之道来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并避免让人借互惠之道来利用我们。互惠不只是与人相处之道,它还能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及需要,这也是本
书后续众多观念的线索所在。第二个真理是人天生就是“道德虚伪”,这就是人们很难忠实地遵照为人准则来行事的原因。近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已发现人的心理有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会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到邻人眼中的刺,但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如果你知道自己心里之所喜,也了解自己为何会透过扭曲的镜片来看这个世界的善与恶,那么你就不会再那么自以为是。如此一来,你跟那些同样很自以为是的人发生冲突的概率就会大大地降低。

信息加工理论
认为人就像一个信息处理器,人的行为则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即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理论选择模式
认为人们有目的的行为与其可能达到的结果之间是有理性联系的,能从各项利益中选择能为自身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的一项。

4种自我分裂
自我分裂1:心灵和身体
自我分裂2:左脑和右脑
自我分裂3:理性和感性
自我分裂4:控制化和自动化

阻碍幸福的3个障碍
幸福障碍1:无能的意志力
幸福障碍2:心理干扰
幸福障碍3:冠冕堂皇的理由

情商
是指了解及节制自己的感觉与欲望的能力。

通俗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对事件的诠释才能影响到我们,所以只要我们能控制自己对事件的诠释,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

认知疗法
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令你感到不幸福的3个原因
不幸福的原因1:情感启动效应
不幸福的原因2:负面偏好
不幸福的原因3:强大的遗传基因

情感启动效应
指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值(即在评价上一致时),与具有不同效值(即在评价上不一致的刺激时)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的加工会得到促进,即加工得更快、更准确。

负面偏好
指人们会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

巴西心理学马塞尔-洛萨达 (Marcel Losada)发现,在职场中,当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例大于3:1时,公司就能蓬勃发展。在婚姻关系中,要想获得亲密的、充满爱的婚姻,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就要达到5:1。这就是“洛萨达比例”,又称“洛萨达线”。在由湛庐策划的《积极情绪的力量:幸福的双刃剑》中,对此有详细的解读。

我们的行为受两个相反的动机系统(molivational system)控制:一个是趋近系统(approach system),这个系统会引发正面的情绪反应,让人想接近特定事物;另一个则是逃避系统(withdreawal system),这个系统会引发消极的情绪反应,让人想撤离或避开特定事物。

情感风格
指个体在情绪反应与情绪调节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的、一致性的差异。

改变思维方式的3种方法
方法1:冥想
方法2:认知疗法
方法3:百优解

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人会先设定自己的认知,再去寻找支持自己偏好的想法及行为的理由。

普罗尼及罗斯在深入研究这种抗拒面对真实自我的态度后,称这种现象为“天真实在论”(maive realism),即我们每个人看到的、感觉到的世界是最真实的世界,我们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每个人也都看得到,所以别人应该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如果别人有不同的想法,要么就是他们没有看到真正的事实,要么就是他们被自己的利益及意识形态蒙蔽。

善恶之战是许多宗教自创立以来最困惑的问题,如果上帝是全善全能的,那么这世上之所以存在着恶,是因为上帝允许其存在(这就表示上帝并非全善),抑或上帝也在对抗邪恶(这就表示上帝并非全能)。宗教一般会从以下3个答案中选其中一种说法来解决这个矛盾。
第一个答案是二元论:世界上有善、恶两股力量,两者力量相当,彼此抗衡,永远不断地对抗。人类是善恶成场上的一部分,我们身上有一部分为善,一部分为恶,所以我们必须决定自己要站在善的一方,还是恶的一方。
第二个答案则是一元论:主张世界上只有一个上帝;是上帝依世界所需创造这个世界,邪恶是一种幻象。发源于印度的宗教大都持这种论调。这些宗教主张,整个世界——或起码掌握我们情绪者,就是一个幻象,只有打破这个幻象,人的内心才能清明。
第三种论调是基督教的论调。这种论调将二元论及一元论混合起来,得出一种折中的说法:上帝的全善及全能与撒且共存。不过,这个说法实在太过复杂,让我根本搞不清楚。根据我从弗吉尼亚州一家福音电台的讲道内容可知,很多主张马基维利式的观点,主张上帝及撒旦在打一场永远的战争的基督徒,也听不懂这种论调。事实上,不同的宗教各有不同的教义,但不同时空下的宗教所呈现的撒且、魔鬼及其他邪魔的形象倒是都相当类似。

鲍迈斯特指出,我们对暴力及残忍有一种心理,一种被鲍迈斯特称为“邪恶至极”(pure eril)的心理,该迷思最重要的想法就是:坏人做坏事的动机都非常邪恶(无非出自虐待及贪婪等动机);被害人则是完全无辜(平白无故地受害);
邪恶来自外界,并与别的团体或攻击我们的力量结合起来对付我们。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iord Geertz)曾写道:“人类是一种悬浮在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

幸福的两个原则
幸福原则1:进展原则
幸福原则2:适应原则

心理学家理查德•戴维森指出,人有两种积极的情感。他称第一种为“达成目标之前的积极情感”(pre-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这是我们朗着目标前进时感觉到的情绪。他称第二种为“达成目标之后的积极情感”(post-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并说这是我们达成目标后感觉到的情绪。

进展原则
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要幸福。

适应原则
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

积极心理学提出的最重要概念就是柳博米尔斯基、谢尔顿、施卡德以及塞利格曼所称的“幸福方程式”:
H=S+C+V
我们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H)取决于我们天生遗传的幸福的范围(S),加上我们的生活条件(C),再加上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

值得你改变的外在因素
因素 1:噪声
因素2:通勤
因素 3:自我掌控感
因素4:羞愧
因素5:人际关系

经验取样法
指通过在现实情境下对被试多次重复测量进行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

心流体验
也称“沉浸体验”,指的是一种顺畅、无须费力的行动。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Banry Sehwantz)称这种现象为“选择的悖论”(par-adxof choice 严:有了选择,反而让我们更不快乐,但是我们却很重视选择,而且处心积虑地要让自己有所选择。施瓦茨及他的同事发现,这种悖论最常出现在他们所谓的“最太化者”(maxinizer)身上,即习惯评估所有选项的优劣,搜寻更多资讯,以求做出最佳选择者[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追求效用最大化者”(maximizetheir utility)]。其他人—施瓦获称之为“满足者”(satisficer),比较能用轻松的态度来面对选择。这种人在找到好东西之前也会评估各选项的利弊优劣,但是一旦找到心目中的理想之物,他们就不再费力搜寻。满足者不会受选择过多的影响。平均而言,最大化者最后所做的决定,会比满足者稍微好一些(想想看,前者得担那么多心,费那么大的劲搜集那么多资料,总会有所成效),但是他们常常不满意自己所做的决定,也比较容易沮丧、焦虑。

力比多
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

条件作用
当报偿受到行为的条件作用时,人就会学习。

费洛蒙
又称性外激素,是一种由动物体分泌出来的可以交换信息的化学物质,在限定范围内影响其他生物体。

创伤后应激障碍
指遭遇重大变故者事后产生的焦虑不安以及过度反应的身心消耗的情况。

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Dan MeAdams)则指出,人格其实可分3个层次,而大家都把注意力摆在最低层次,即“基本特质”(basic traits)上,其实还有第二层次的人格—“公别性调适”(charecteristice adapiations)。这包括个人目标、防卫与适应机制、价值观、信仰、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重心(如生养孩子或退休生活)。这些是人们为了扮演好某些角色及维持某种地位而发展出的人格特质,这些调适会受不同人格特质的影响。例如,神经质的人防卫机制会特别强,外向的人则特别重视人际关系。就第二层次的人格表现而言,个人的基本特质会与个人所处环境及人生阶段紧密结合,所以当事实出现变化(如丧偶)时,个人的个别性调适也会有所改变。象的反应可能会变慢,但象与骑象人会一起努力去找出新的生活方式,好让日子继续过下去。
人格的第三层次是编出“人生故事”。不管是哪一种文化的人类,都深深痴迷于故事,人类无处不编故事(看到天上那7颗星星没?那是7个仙女⋯⋯)。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我们总是不停地编织着自己的人生故事,这个故事“将过去、现在及未来重新编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生动有趣的个人神话”(麦克亚当斯语)。虽然最低层次的人格特质大部分与象有关,但编出人生故事的却是骑象人,我们是在诠释自己的行为意义,听到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之后,才有意识地编出自己的人生故事。这个人生故事不是历史学家的严谨之作,而比较像是一部引用许多真实事件,强调戏剧效果,加入个人诠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历史小说。

任何人都能从逆境中获益,只是悲观的人得多费点儿劲,可以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步骤,通过自我来引导心理慢慢走向正途。第一步,在碰到逆境之前,先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如果你属于悲观型的人,可用沉思、认知治疗的方法,甚至在医生的指导下试试百优解也可。这3种方法可让你摆脱消极思考的钳制,改用积极、正面的思考方式,从而让自己更能面对未来的逆境,找出逆境的意义,从中成长。第二步是珍惜并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还有医学实验中的猕猴),只要有一两种良好的亲近关系就能帮助他们面对人生的威胁与挑战。如果有值得信任的朋友愿意倾听,就能帮助我们厘清并找出事件的意义。第三步,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能帮助我们成长,因为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不仅能直接让我们找到事件的意义,同样能强化我们的社会支持。有相当比例的人由于笃信宗教,他们向上帝或神职人员告解,揭露自己内心的混乱不安后因而受益。

记忆隆起
指人对生活经历的记忆曲线不同于传统的回忆递减的曲线,反而是对发生在一生中第二个和第三个10年之间的经历回忆数量增多。

知识可分两种:显性(explicit)知识及獸参(tacit)知识。显性知识是指我们所知的、有意识说出口的、不受时空条件所限制的事实。不管身在何处,我都知道保加利亚的首都是索非亚。学校教的知识就是外显知识,骑象人会去搜集知识,然后整理归档,以备来日推理之用。不过,智慧来自默会知识。默会知识讲的是过程(强调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知其然”),要获得这类知识不需要别人帮助,而是跟个人的价值观有关。默会知识存在于象之中,它是象自人生经验中日积月累磨炼出来的技巧。默会知识还会随时空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不管是想结束一段感情,给朋友意见,还是解决道德争议,都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做法。

社会学家涂尔干发现,脱离社会束缚与自杀行为两者互为关联,所以他想出一个用词—“失范”(anomie)。“失范”是指一种没有明确规则、规范或价值标准的社会所呈现的状况。身处失范的社会中,人们可以为所欲为,但人们会因社会缺乏明确的标准或权威的社会组织来建立价值标准,反而难以找出自己想做之事。“失范”会让人产生无限空虚及焦虑等感觉,使社会出现更多没有道德及反社会的行为。现代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已充分证实涂尔干的主张:要预估一个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最佳的预测指标就是该地区成人居民对别家孩子出现犯罪行为时的反应。一旦该社区建立起道德标准,社区内就会产生一定的约束力与合作力量。如果大家都是自扫门前雪,那么社区内必然出现自由放任及“失范”现象。

所谓的“基本教义派”,不管是基督徒、犹太教徒、印度教徒或回教徒,就是一心只想活在一个所有法律与宗教经典协调一致的国度中。

研究生毕业后,我花了两年时间跟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学家、文化人类学界的巨擘理查德•史威德(Richard Shweder)一起做研究。史威德从自己在布巴内斯瓦尔的研究中发现,人们的道德观念分三大领域:自主权的道德规范、群体的道德规范以及神性的道德规范。

效能动机
人内心想通过与环境互动,进而控制自己的环境,以发展能力的
—种需求及冲动。

文化心理学有一句名言:“每种文化都会在人类生存的某些层面发展出其特长之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文化能兼顾所有人类生存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