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角度和观点很好,但点啰嗦。。。而且好多错别字

“为什么财富创造能力变迁这么大?”
“首先是“深度”。这体现在单位时间所能生产的东西上。”
“其次是“广度”。一方面是市场地理范围跨地区、跨国界的拓展,另一方面是消费品、工业品种类与空间的扩大。”
“以上两个维度大家谈论较多,但常常被忽视的是“长度”,也就是“时间”维度。”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今天熟悉的科学技术(‘深度’)、全球化(‘广度’)和证券制度(长度)。”

“经济增长链的内在动力决定于制度机制与金融创新。”

“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则使交易的成本变高,这种成本通常被称为“制度成本”。”

“任何市场交易所需要的制度支持包括两方面:”
“第一是消费者权益或买方权益的保护机制。”
“第二是交易双方的信息披露机制,可信的信息披露是帮助买方准确评估交易产品的价值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国的新闻媒体不开放,那么其制度环境相对更适合发展制造业工业,而不利于发展第三产业。”

“自然资源的多寡已经不再决定一国的财富水平。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过去几十年中财富观的转变。”
“第一种解释是:当一个人的天赋资源过剩时,他就会缺乏创新,增长的动力,特别是意外财富则更容易使人变懒。”
“第二种解释是:运输技术与能力的进步使自然资源的运输费用大大降低,其结果是虽然一个国家缺乏自然资源,但只要它有好的加工与制造技术,好的制度机制,那么它可从资源丰富的国家运来所需的原料,加工制造后再把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
“第三种解释是;技术革新总能创造自然资源与材料的替代物,使任何贵重值钱的自然物最终被便宜的人造物替代而贬值。”

“关于对行业准入、市场准入的行政管制,经济学中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论。”
“第一种是庇古( Pigou )于 1938 年提出的“帮手”( helping hand )理论。也就是会形成垄断、产生过多污染、在股市中上市公司会欺诈中小股东,等等。因此,行政部门通过行业准入许可审查,可代表公众把‘不合格’、不可靠”的人排除在外,以免他们给大众提供不合格的产品或服务。
“第二种是“抓手”( grabbing hand )理论,也就是这些年常讲的“寻租”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按照斯蒂格勒(Stigler)1971年的论述,行政管制是为行业的垄断企业而存在的,已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不愿意新手挤入,降低它们的既得利益。有了行政管制带来的壁垒,这些行业垄断可继续保留其管制‘租金’。另一方面,按照施莱佛(Shleifer)和维希尼(Vishny)两位教授1993年的论述、行政部门之所以很热心设立各种准入许可和其他管制,是因为这些许可申请和审批过程以及对可能的违规行为的调查过程给掌权人提供了‘寻租’的机会。”

“城乡收入差是由三类因素造成的:制度障碍(包括税赋、定价歧视、农民就业歧视、户籍制等)、产业差别(工业产值的乘数效应和农业产值的加数效应)和人力资本差别(城镇教育水平普遍高,农民教育水平普遍低)。”

“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就是发展不起来?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好的激励机制,没有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产权保护似乎是一个很微妙的国家状态。第一,它需要民选的代议制政府;第二,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中产阶级,否则无法保证这个国家的立法者会偏重保护产权、进行保护产权的立法;第三,还必须有司法独立,这是书面法律能够得以实现的保证。”

“国家既是规定的制定者,又是唯一可合法使用暴力执行规则的组织、这两方面已经给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本身已蕴含巨大的道德风险或说腐败空间。”

“国有化程度越低,一国之内地区间收入差距就会更快地逼近。”
“这可以从经典的索罗·斯旺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按照该理论,地区间人均收入增长之所以不同,是源于资本与劳动力比率的不同。如果地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受自然环境或者法律或者政府的限制,劳动力将从低资本缺乏、收入低的地区迁居至资本密集的地区,而资本密集地区的资本将转移至资本稀缺的地区。市场力量促使这两类要素的流动,最终将使地区间的资本与劳动力比率达到平衡,地区间的人均收入也会趋同。”
“最有利于地区间收入趋同的国家形态是宪政体制下的代议制政府加市场经济。”

“国有经济是“以官为本”的经济,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

“如何降低房产需求?”
“第一种办法是调高住房贷款利率,通过增加住房投资成本来抑制需求,央行也确实上调过贷款利率。”
“第二种办法是增加老百姓储蓄的投资去向,使他们不至于非投资房产不可。”
“第三种办法是用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把需求压下去,包括设置交易屏障、增加各种税率,等等。”

“1823 年美国总统门罗( James Monroe )宣布“美国将视任何欧洲强权对新独立的拉美国家的侵略为对美国本土的侵略”,也就是所谓的“门罗原则”( Monroe Doctrine ),从那以后拉美国家不再有被重新殖民化的压力,而是有较多的主权。”

“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英国在拉美的财产安全主要依靠三种保护机制:”
“第一是靠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英国海外产权的第二种保障是“软”性的:各国(特别是美洲国家)对伦敦金融市场的依赖度。”
“英国的第三种海外产权保护手段是其工业技术优势。”

“对传统产权规则的第一次真正挑战发生在1918年。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苏俄政权成立,随即于1918年大规模剥夺外国公司在俄罗斯的财产。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美国都在跟德国作战。因此,尽管美国想召集西方联盟来对苏联系统性没收外国人财产的行为进行军事打击或经济制裁,但由于第一次大战的原因没有成功。尽管当时苏联剥夺外国人产权的行为已违反当时已较成熟的国际法,但却没有收到任何相应的惩罚。这一事件本身也充分暴露出国际法的无效性:只有书面条文,但没有相配的位于单个国家至上的国际执法机制。”

“海外投资的结构性安排分成一下几类:”
“第一类是“份额产出”结构:中方公司提供初始资本、也可能提供工程技术与管理帮助,中方收益以未来每年获得事先签订的产出量或产出份额的形式实现。”
“第二类是固定利率债券安排,这与一般公司债或贷款类似,跟上述“份额资源”安排也类似,只是中方每年收益是固定现金回报。”
“第三类是“可转债”安排,中方每年所得可以是固定的产出“份额”,也可以是固定的现金利息,但到一定年限后中方可以将所持债权转成股权。”
“第四类是“合资但不控股”:以非控股参股他国企业。”
“第五类是“全资或控股”投资结构,项目股权由中方 100% 持有或中方为多数股东。”

《5%的改变》

每一章后的《改变的工具箱》中有很多方法

“每个咨询师都了解成功的干预有多难,某种意义上像在打擂台,对抗一个名叫‘惯性’的对手。它强大、狡猾、专注,有不屈不挠的斗志与自我修复的技能。哪怕是有益的变化,也会激起它强烈的阻抗,我称之为‘排异反应’。”

“他们要尝试的行动既要是新的,又不能太难受,这就是所谓‘扰动’:恰到好处的‘刺激’,让对方更容易地启动不一样的尝试。”


要达到这种扰动的效果,我总结了几点心得。
首先,不要太快地‘同意’对方的问题。这句话来自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秦(Salvador Minuchin),我认为它和爱因斯坦说的‘你不能用导致问题产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不同意对方,不代表与他为敌。这是我的第二点经验:保持对人的尊重。
第三点经验有一些古怪:请当事人尝试的变化一定要小之又小,近乎不变。变化如果大刀阔斧,甚至于指向‘你从前的活法要不得’,就会变成用不上的大道理。这不难理解。关键是变化要‘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个人的心得就是5%,不太起眼,几乎不解决问题。这反而是合适的。我那些效果最好的建议,都是请提问者在未来一段时间近乎原地踏步,维持从前的困苦。这样一来不就等于没变吗?其实也有一点变化,那就是提问者在同样的困境中多了一份觉知,至少是奉命而行的立场。这已经是变化了,会进一步催化更大的改变————这在系统治疗中有专门的原理,叫‘悖论干预’。
这是我最后想说的一点心得:不需要一次性解决问题。只要一点微不可察的变化,哪怕在无足轻重的地方有一点新尝试,就很好。我回信的宗旨通常就是:试一下(甚至不用保持)以前没有试过的行动,获得一点不同的体验。行动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

“虽然疫情是一个客观事件,我们无从选择;但如何让它为自己所用,却是可以主观调整的。选择强调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一种策略,叫作‘防御性悲观’,也就是预先为自己铺好后路:万一失败了,不怪我,怪外部因素。”

“假如有一件举手之劳的事始终做不到,除了解释为某种缺陷或障碍,另一种解释是,出于某种目的而特意‘不去做’————这种叙事的思路,叫作‘目的论’。”
“与目的论对应的叙事叫‘原因论’。也就是遇到问题,先从过去找原因:因为曾经的某段经历,现在的我遇到了麻烦。”
“相比于‘哪种叙事是正确的’,我更关心‘哪种叙事对人有帮助’。从这个角度看,目的论的价值在于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摆脱莫须有的‘障碍’,增加改变的契机。但采用这种叙事的同时,一定要拿捏好轻重,避免伤害性的暗示:‘因为你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去做每件事,你现在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这并非目的论的阐释,这样的观点也无益于人。”

“运用目的论的视角理解一个人,至关重要的原则是将他的行为目的看作合乎情理的、值得尊重的。由此构建起的叙事逻辑,才有助于接受干预的人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而不是受到指责,甚至是‘诛心’。”“这在心理治疗中被称为‘积极赋义’,它常常被用在治疗师一开始给出回应时。”

“真正让人难受的,永远是‘不确定’。”

《教授与年轻人》

河森堡的科普故事书,很受启发。

“生活中充满不确定性的人会拥抱宗教。”

“历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的每一个决策都是理性和情绪交织的产物。”
“达马西奥先生发现,理性只能给人提供选项,而真正在最后给不同选项赋予权重,并一锤定音让人做出选择的却是感情。”

“人类有个不可克服的弱点,即他们的思维总是受限于实践经验。”
“人们过去总是误以为思维是领先于实践的,但其实恰恰相反,人的思维常常会被实践经验局限。”

“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句名言,语言的边界即世界的边界。你可以将其理解为:如果一个概念对于某人是无法言说的,那么在此人的世界观里,这个概念即是不存在的。”

“技艺有时候就像恋人,你和它见面、相识、热恋、相守、离别,它照亮你生命中的一个阶段,却往往无法陪你走到人生的终点。”

“你在写文章时,要想象自己手中仿佛端着一个镜头,尽量多写自己能看到的情景和事实,少写抽象的观点和感受,用客观现象去引导读者得出你想要的结论。这样一来,文章就有说服力多了,因为观点和感受不是你强行灌输给读者的,而是你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的,而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

“用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的话说,如果你真的想在某个领域里取得进步,你就需要做到三个F。”
“所谓三个F,就是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x it(修正)。概括来说,3F就是一种刻意为之的练习,这样做是取得进步的一种有效手段。”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因为做某件事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事能带来的好处。”

《断舍离》

“我学习欣赏物品而不去占有,学习与他人分享而不独享,学习探寻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惧旁人的异样眼光。”————陈数
“霍金曾说:“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陈数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我们总是喜欢囤货、无法舍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消费型社会里洪水般的物量
●对居住空间的考量不足
●上个时代的价值观”

“自诞生之日起,人类依赖物质、重视物质的历史很长,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以物质为标准的行为习惯,即“物质轴”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这就是“物质轴”思维。”

“断舍离注重“空间”,即以空间为主体核心的思维方式——空间轴。”

“根据常年处理物品和人之间关系的经验,在我看来,那些常常抱怨“还是无法放手……”的人大致有以下三类:
●逃避现实型 这类的人,一般因为工作繁忙,待在家里的时间少,所以整理家务的事情总是推后进行。乱七八糟的家让人心情也很糟糕,就更不愿意待在家中,陷入了恶性循环。
●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
●忧虑未来型 这类的人总是担心“没有某个东西会发愁”,总是不停地为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未来事件储蓄物资。这也是三种类型中人数占比最多的一类。这三种类型的人共通的一点就是“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断舍离的步骤:
“观念上的断舍离
1.认识现状
2.停止自我否定
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杂物上的断舍离
1.拿出杂物,俯瞰
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收纳指南
1.“三分法”
2.“7·5·1法”
3.“1 out 1 in法”
4.“one touch法”
5.“自立·自由·自在法””

“断舍离将家里大量的杂物,通过三层“筛子”进行选择取舍。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经济学上有个“巴莱多定律”。
它指的是“公司80%销售额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80%的成果是在所花全部时间的20%中产生的”等这些现象,又简称80/20定律。”

“断舍离把这些忘却物比喻成“陌生的大叔”。”
““爱管闲事的大叔”就被叫作“留恋物”。”

“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7·5·1法”指的是进行杂物收纳时,对收纳空间的物量进行的大致估测。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

“川柳是日本传统的诙谐讽刺短诗,和俳句不同,川柳没有季语(表示季节的固定单词),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用5·7·5(5个假名、7个假名、5个假名)的17音自由表达。”

““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这种自我探查法被叫作 “断舍离”。”

“家里的一切东西都带有某种故事色彩。不同的东西带着不同的“故事色彩”,不同的“故事色彩”也代表着与主人的不同关联度。可以说,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结合体。”

“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

“《徒然草》里有这么一句话。良友有三:一为乐善好施之人;二为医病疗伤之人;三为有慧根灵性之人。”

“我们经常说的“结婚”有三个观点:
●精神性的结婚
●动物性的结婚
●社会性的结婚”

“在法国,想要和伴侣共同生活有三种类型:
“结婚”
“PACS婚(在纳税和社保上享受与结婚同等保障的连带市民协约)[插图]”
“同居(不受法律约束和保护的关系)””

“断舍离分为两种。
一种是清零式的断舍离。
另一种是保养式的断舍离。”

““占有”其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人类社会撇开地球、私自制定的特殊契约罢了。如果物品只是临时借用品,所谓“占有”只不过是在物质这一悠久历史长河中随机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么我们要珍惜自己与所谓“占有的物品”之间极为偶然的缘分。当缘分终结时,我们要痛快干脆地放手。
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