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上册)》

追求什么”的基本原则:“

  1.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之为主体)。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2. 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
  3. 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每个光圈之间的进光量都是两倍关系。
任何两只设置为相同光圈镜头,让胶片或影像传感器所接纳的光量都是一样的。

景深:“
1.光圈越小(即f值越大),则景深越大。
2.对于任意光圈,其焦点之后的景深大约是焦点前面景深的2倍。
3.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小。无论镜头设置如何均是如此。”

“手持拍摄时,最慢速度的分母应该大约等于镜头焦距的毫米数。即手持50mm的镜头拍摄时的快门速度应该不低于1/50秒,手持200mm镜头的拍摄时的快门速度应该不低于1/200秒,以此类推。”

“任何测光表的推荐曝光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的,即不管你采用的是彩色胶片还是黑白胶片,或者是数码相机,18%的反射率就是你所想要重现的。”
“科学家价算出“普通”场景中的光线‘平均’为灰色级谱上中间影调的反射率————该影调位于纯白和纯黑的中点,即为灰色级谱上的中间影调。于是,通过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得出中间影调应该反射投射其上的50%的光线。测量表明,它实际上只反射了18%的光线(至于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我们还是留给科学家啊去解决吧)。在黑白级谱中,比如在这张灰色级谱中,这种影调就被称为‘18%灰’。”

底片基本质量的三个方面:“
1.密度(主要取决于曝光)
2.反差(主要取决于显影)
3.颗粒度(主要取决于所用胶片的品种、显影以及少量的曝光因素)”

“使用两只光强相同的闪光灯以相同的距离照射被摄物体时,将闪光指数乘以1.4。”
“使用三只光强相同的闪光灯以相同的距离照射被摄物体时,将闪光指数乘以1.7。”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下册)》

皮腔延伸系数公式:“曝光增加的倍数等于皮腔延长焦距数的平方。”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本书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续作,是以信件的方式对第一部做的补充。

“如果一定要确定一个‘放手’的原则,我能给出的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物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检验的标准就是:孩子因此更自觉了,还是更依赖了;你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动意识,最终是削弱了还是加强了;你作为家长越来越轻松了,还是越来越脱不了手了。”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自由的含义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胡作非为————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找到自己,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幸福。”
“人若想去做一件事,总有办法;人若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

“如果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是要求回报的,斤斤计较的,那么这种爱就不纯粹,是交换型的。有条件,其本质就是自私的————那么大人教给孩子的正是自私。”
“人的第一个正义感是自爱,这是人的天性,是人能够生存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展出善待他人的能力,即同理心,这是一种社会属性。”

“‘懂事’和‘过分懂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由于正常需求得到满足而不无理取闹;后者则是由于正常需求被压抑而去被迫‘讨好’大人。这两者如何区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孩子是不是‘快乐’。要‘看’,而不是‘问’,因为孩子很聪明,会揣摩大人的意愿来‘回答’。只有出自真心的观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出孩子是否‘快乐’。”

“世界上没有孤立的关系或孤立存在的性格,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上的任何特性和做法,几乎不可能只展示给张三而不展示给李四,只互动给张三而不互动给李四,尤其在相处较深、较长的关系中。”

“好感情本身就是好教育的一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最美的底色。”

“生养一个孩子的最大意义,是让父母在这种极为亲密的关系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关心孩子,而不是粗暴插手;放手养育,而不是撒手不管。”

“真实和善良是道德存在的第一条件,首先是真实,失去这条,善良也成了伪善,道德也成了虚假道德。”

“识别教育伪理论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看它的理念是基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教育理论的立论基础,也是执行者的内在信仰。”

“你唯有真正理解了自己,你才能真正爱上自己,而不是爱上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那么你才能爱上你的孩子,继而真正爱上所有的人,真正达到‘以德报怨’的境界。”

《养育女孩》

一个章节内说的点比较散。
编排有点混乱,第10、11、13章没有【本章小结】。

女孩时期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全感————我是否安全,是否被爱?(出生1岁~2岁)
第二阶段:探索————世界是否是个充满快乐的有趣的地方?(2岁~5岁)
第三阶段:与人交往————我能跟他人好好相处吗?(5岁~10岁)
第四阶段:了解内心————我是否能发现深藏的自我,了解什么能给我真正的快乐?(10岁~14岁)
第五阶段:踏入成人世界————我能对自己负责人吗?(14岁~19岁)

“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回应————因为产后抑郁、酗酒、吸毒,或者就是漠不关心————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婴儿就会认为‘我的努力对他人没用’。这种模式将成为她未来应对困难的模式,称为‘习得性无助’。”

在教导孩子的时候,应该遵循这样的顺序:
替她们做。
和她们一起做。
看着她们做。
让她们自己做。

“阿尔法女孩,也称α女孩,即Alpha Girl,指许多方面的能力和表现都在同龄男性之上的年轻女性。————译者注”


关于如何做他人的好朋友,有7条核心技巧:
1.享受彼此的陪伴。
2.学会轮流和分享。
3.有同理心。
4.控制攻击性。
5.犯错或者上海了朋友的感情时要道歉。
6.能够觉察情感。

“人类有上百种不同的感受,但与社交相关的主要的感受非常简单,只有4种:恐惧、悲伤、愤怒和欢喜。”

“年轻人不是等待被装满的空瓶,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焰。”————古代哲学家普魯塔克

本森将火花分成三类:
1,一种技巧或天赋。
2.承担某项任务。
3.一种性格特征。


要让年轻女孩的‘火花’可以明亮地燃烧,本森认为有三件事非常关键:
1.家庭中必须有一个成年人支持她。
2.在家庭外部————学校或者社区————她也需要一个成年人了解她,帮助她。
3.要找到机会鼓励她,找机会做点燃‘火花’需要的一切事情。

“手工制作————创造出美丽的东西————近年来被重新认识,被看成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它可以通往内心的宁静,也是对种种疯狂消费行为的一种回应,女孩们不该靠自己买的东西来证明自己。”

“成人和孩子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知道你为什么会存在于这个世界。”

“教你的女儿理解‘3L’会有帮助:喜欢(liking),爱(loving)和欲望(lusting)————这三个词的含义各不相同。”

学习:
1.“从5岁开始,你的女儿有时会脱离你的保护,到别人家去。你需要知道她是否安全。一个办法是跟她约定一个‘秘密单词’或者句子,这样她会在给你打电话时使用,让你知道她感觉不对,或者有什么事让她觉得不舒服。”

行动:
根据1.需要和uu共同设置一个密语。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整本书挺实用。教育理念都对,但是有些逻辑走不通。最后一篇关于儿童多动症的文章感觉专业得多。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


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
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提高孩子阅读速度:
第一,不要让孩子低低地读出声来。
第二,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
第三,可能的话,尽量租书看或借书看。

“在读什么的问题上既要给孩子一些引导,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一个中心就是尽量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先考虑有趣,再考虑有用。”

“写作中的虚构与虚假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实质上是想象力与缺乏想象力的区别。基于真情实感的虚构,是具有想象力的美的东西;虚假的文字是缺少真情实感和想象力的勉强之作,不会有美在其中。”

“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

“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

学习:
1.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2.不要让孩子低低地读出声来。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
3.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

行动:
根据1:现在uu阅读是规定每天读一本小书或者一篇文章,而且她妈妈要求是精读。应该是规定一段时间,想读什么读什么,然后尽量多读。
根据2:现在uu还是会不自觉地读出声,应该适当的引导并且要多给孩子解释生字。
根据3:uu妈妈太喜欢问分数,太喜欢问名次。考得好,母慈子孝;考不好鸡飞狗跳。应该尽量少问甚至不问分数。

《社会心理学》

“对‘这是什么’的描述偏转到‘这应该是什么’。”---自然主义的谬误(naturalistic fallacy)。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探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experimental):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它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

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总体来说一般般,但是有些图表做得还不错。

“当一名主管要领导三五十名下属时,基层员工和这名主管之间必然会存在中层主管。”
“我将主管定义为‘通过下属实现经营者的目标的人’。”
“除了做什么,主管还要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和这么做的意义,这才是精确的指示。没有计划和目的的临时命令无法为下属提供工作的动力,生产效率自然上不去。”
“主管的工作大体分为‘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即对工作本身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两大部分,具体还可以细分为‘制定方针’‘推进业务’‘掌控下属’和‘协助领导’等四项内容。”
“根据公司、组织及团队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管理分为三种类型:沟通型目标管理、培养能力开发型目标管理和绩效主义实现型目标管理。”
“通常来讲,人在以下四种状态下回增加干劲。第一种是自我重要感提高,即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得到认可时。第二种是自我能力感提高,即感到自己很能干时。第三种是自我好感度提高,即认为别人只要了解自己就一定会喜欢上自己时。最后一种是当自尊心得到满足,即感到凭借自己的力量使现实中的自己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时。”
“交办工作时,必须向下属表明自己希望他做出什么成绩。通过具体描述自己的想法,让下属明白他需要做出什么结果。也就是告诉下属‘你要取得什么样的结果’,而不是‘你要做什么’。”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叫作‘自我中心偏误(egocentric bias)的感念: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付出了辛苦比别人更多,自己的贡献最大。’”
“对下属的指导和评价可以按照固定周期,比如以6个周期来进行,在每个周期中重复以下三个步骤:①制定目标;②让下属挑战目标;③给予评价。这个流程体系有助于高效激发下属的干劲,提升工作业绩。”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总是听到大人表扬自己‘真优秀’,他的潜意识里就会被植入‘我是个优秀的人’的意识。这样的孩子即使遇到些许困难也不会退缩,最终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相反,如果一个小孩总是被大人批评‘真没用’,他就会对凡事都没有信心,即使本来也许能做好的事情,也会在做之前就感到灰心丧气而放弃。这种现象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反映了潜意识对我们行为的巨大影响。”
“如果‘想变成理想中的自己’的想法很强烈,现实中的自己就会变成理想中的样子;如果觉得‘算了,我也就这样了’,则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现象叫作‘认知失调理论’。”
四行日记:“
第一行只称述‘事实’。不添加任何包含主观因素或者观点的内容。
第二行写从这个事实中察觉到的事。不是纯粹的感想,而是‘发现’。
第三行写从这个发现中总结出来的‘教训’。这是写给自己看的,内容要体现出自我改变的方向。
最后,第四行用来发表‘宣言’,表明自己已经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宣言时要想象着‘理想中的自己’,并体现出其个性特点。

“只要是遵从自己的意愿,选择成为‘工作自己做,风险别人背’的上班族,就请务必记住:上班族都会有不满。”
“人生总有三件事:‘能做的事’‘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三者的重合部分就是自己的梦想或目标,或者也可以说是使命。”
FFS理论的性格分析的五中因素:“A凝聚性、B接纳性、C辨别性、D扩展性和E保全性”。

《自驱型成长》

“不是孩子过上了你想让他过的生活,而是你帮孩子过上他自己想过的生活。”

人类压力研究中心的索尼娅·卢比安(Sonia Lupien)总结了那些给生活带来压力的事,并巧妙地将其缩写为---N.U.T.S(坚果)。
新奇(novelty)你之前从没经历过的事。
不可预想(unpredictabilit)你预想不到却发生了的事。
对自我的威胁(threat to the ego)你作为一个人的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
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你感到几乎根本不能驾驭局势。

“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将压力归为以下三类:
(1)正向压力能促进儿童(还有成人)的成长,让他们更能够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出色。
(2)可承受压力如果只是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在孩子身上,也是可以增强韧性的,关键是必须要有成年人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且孩子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与恢复元气。
(3)毒性压力被定义为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应激系统被频繁或长期地激活。。

“在培养和维持健康的控制感方面,有四个主要的大脑系统与之相关,分别是:执行控制系统、压力反应系统、动机系统和静息状态系统。”
“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有责任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但往往忽略了更基本的目标: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几乎所有儿童发展方面的专家,包括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和作家,如玛德琳·莱文(Madeline Levine)和劳伦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都提出了第三种选择:权威型教育(authoritative parenting)。要达成这种教育模式,需要的是支持,而非控制。权威的家长希望能与他们的孩子多多合作做事,因为他们队孩子不仅有喜欢,更有尊重,并且也希望孩子能从他自己的经历中学到东西。”

胜任力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1:无意识地无能。
阶段2:有意识地无能。
阶段3:有意识地胜任。
阶段4:不自觉地胜任。

“当一个孩子不需要帮着穿衣服或穿鞋子时,他也就不再需要我们帮忙管理家庭作业了。”
话术:“我相信你能做出明智的好决定,虽然咱们说好这事最终还是由你来定,但是,我还是想让你做出尽可能好的选择,所以我想帮你考量一下各种选择的利弊。我还期待你能与拥有更多经验的人谈一谈,并听听他们给你的反馈。最后如果你的计划没有按照你预期的路子走下去,我觉得咱们就要一起讨论怎么另谋出路,这也非常重要。”
“加里·埃默里(Gary Emery)和詹姆斯·坎贝尔(James Campbell)在他们的《情绪困扰快速复原法》一书中建议,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诚挚地接受外界事物本来的样子,以获得真正的平和。他们还倡导一种称为ACT的公式化解决方案:接受(accept)、选择(choose)、行动(take action)。”
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认为:“当学生有这‘固化心态’(fixed minder)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犯错误是因为能力差,所以只能认命;相比之下,当学生拥有‘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时,他们则会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努力上,并以此作为获得更大成功的手段。”
“为了激发这种成长心态,德韦克建议,要赞扬孩子身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切实努力和听他们想到的各种点子,而不要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和理查德·莱恩(Richard Ryan)开发了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而这一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类基本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
“想引导他做你觉得他该做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给他空间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由赫伯特·马什(Herbert Marsh)提出的“大鱼小池”理论:“如果你在同伴群体中表现优异,你就会认为自己处于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因此能在一所没那么出色的学校中脱颖而出,从长远来看,往往比在竞争激烈的学校中表现得泯然众人要好。”
“研究员玛丽·海伦·莫迪诺-扬(Mary Helen Immordino-Yang)描述了两个交替发挥作用的大脑系统:①当我们从事目标导向任务时被激活的是直面任务的‘外观’系统;②不重视任务而重视休息的‘内观’系统。”
卡巴金(Jon Kabat-Zinn)开创了正念减压疗法(mindfuiness-based stress-reduction,MBSR),并将正念定义为“一种有意的、不加评判的对当下的察觉”。
“游戏设计师、演说家和作家简·麦格尼格尔(Jane McGonigal)从不掩饰自己对电子游戏的倡导,她认为人们玩游戏能广泛开发四个有用的特质:①成功在即的紧迫感---立即采取行动去解决障碍的愿望,同时坚信自己可以成功;②强化的社交能力---研究表明,在我们与别人玩游戏之后,即使赢的是对方,我们也会更喜欢他们,这是因为一起玩游戏会建立信任感;③越玩越带劲---我们更乐于努力赢得胜利,而非放松或闲逛;④史诗般的意义---玩家更喜欢依附于哪些令人敬畏的宏大任务。”
“道格拉斯·金泰尔(Douglas Gentile)等研究电子游戏成瘾的学着则会使用如下这些评估标准,如:(1)在花了多长时间玩游戏这件事上说谎。(2)为了获得兴奋感,话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3)玩的时间减少时,会烦躁或不安。(4)通过游戏来逃避其他问题。(5)为了能玩游戏,不再做日常工作,也不完成作业。(6)偷游戏,或者偷钱买游戏。”
“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能赋予大脑更多的益处,在把握正常的强度水平时,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那就是你在锻炼中应该做到能够说话,但没法唱歌的程度。”
“可测的东西未必都重要,重要的东西未必都可测。”
“拿用的标准去练,才能拿练的成果去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你拿爬树的能力去评价一条鱼,那么它这一生都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许多人所持有的信念跟实际情况之间全无关联。许多人,尤其是不缺钱的成年人,都有我们所提及的这种毫无根据的信念体系,这被称为‘共同妄想’。”
“只要超过一个很低的财务舒适度,收入增加和幸福感提升之间就没有相关性了。”
“指导他(你要做一个孜孜不倦的顾问)投身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的最好方法,就是教他自问如下两个问题:我真正喜欢做的是什么?我能比大多数人都做得更好吗?”
“人们会忘记你说的话,人们会忘记你做的事,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受。”